文/远志
第一次认识折耳根,是在一家我认为尚算地道的川菜小馆。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话说川菜的凉拌菜,本来我闭着眼也是要点个夫妻肺片的,那日大概是为了寻个清淡和新鲜,被折耳根这名吸住了眼球,心里盘算,没吃过,姑且也试一试尝个鲜吧。
端上桌来,只见一盘新鲜肥嫩的植物,每颗均连着三两片叶芽,一小盅待浇的蒜蓉辣椒油,一小碟花生碎。赶紧拌好和匀,吃起来。入口初嚼,竟是隐约的鱼腥气,细嚼之,满嘴异香。虽粗蔬野食,却自带神奇,食之令人欲罢不能、胃口大开。待吃毕,脑袋有了点运转的空间,回头想想,这可不就是鱼腥草?就这样,在川菜小馆的餐桌,初次结识了别名折耳根的鱼腥草。
第二次被折耳根的故事吸引,是听说爱吃折耳根的二姨妈——集市里逢见必买的折耳根拥趸,几十年的凉拌折耳根瘾,说戒就戒了,据说是听闻吃了有副作用,不敢再碰了。看来,医学界应用的鱼腥草制剂,从非典时期的用量爆发,到接踵而来的多起不良反应,不仅给鱼腥草药物产业带来了致命打击,也几乎完全颠覆了民间对它的最初印象和认识。
最近,鱼腥草又出名了,因为马兜铃酸致肝癌的科研论文被广泛传播,与马兜铃酸扯上点关系的鱼腥草,再次被捧上了热搜。
鱼腥草,作为一道不仅在我国四川,也是整个西南地区沿用久远且应用广泛的家常民间小菜,到底还能不能吃呢?
鱼腥草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撰的《名医别录》。因植株散发独特腥气,类似鱼腥,故俗名鱼腥草,又有别名,称之为折耳根、岑草或蕺菜等。
唐《新修本草》中载其:“叶似荞麦,肥地亦能蔓生,茎紫赤色,多生湿地,山谷阴处,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今天,爱生食鱼腥草者已然迁移和拓展至西南的云贵川渝,西南之地珍爱这天赐之物的异香,已远甚于古籍记载的江浙赣皖之江左人。
鱼腥草,也是我国药典收录的中药材,它同时被卫健委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属可药食兼用的药用和食用资源。《中国药典》载,鱼腥草来源于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全年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而得。
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它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咽痛、痈肿疮毒;也可消痈排脓,善治肺痈,痰热咳喘;还可利尿通淋,常用于治疗湿热淋证、热痢。
现代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和抗病毒活性;还有黄酮、木脂素和有机酸类化合物等,能够抗菌、抗炎、抗病毒、抑制中枢神经、抗血小板聚集等;以及多种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护肝、抗肿瘤、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
近年来,临床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常有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报道,资料显示,含鱼腥草或新的鱼腥草钠的注射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和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引发死亡。这一事件,已引发社会的广泛如何食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