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依据临床需要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因为一般中药原药材多附着泥土、杂草或其他异物,人们必须经过挑拣修治、水洗清洁等,才能使药物纯净、保证质量。这是中药炮制的第一个目的:纯净药物。有些药物,体积巨大,需要切片;有些药物,质地坚硬,需要粉碎;有些药物,易于腐烂变质,需要烘炒干燥。这是中药炮制的第二个目的:便于制剂,防止变质。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臭味,使人厌恶,需要经过加工以矫正味道。这就是中药炮制的第三个目的:矫正异味,便于服用。有些药物,含有剧毒,但为了治病还必须应用。这就是中药炮制的第四个目的:消减毒性,保证安全。有些药物,生熟异治,疗效不同;有些药物,炮制之后,疗效大增。这是中药炮制的第五个目的:改变性能,增强疗效。可以说,中药炮制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在防病治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自从有了中药,我们的祖先就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中药炮制技术。在《灵枢经·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炼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这里对中药炮制进行了总述,并且简单记录了一些药品的炮制方法。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药炮制也极为重视。他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支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名叫雷斅。他发现虽然炮制对于中医药非常重要,前人对中药炮制也有许多经验,但是还没有人对这些中药炮制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整理,中药炮制的经验零散而不成系统,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甚至夹杂着许多错误的说法。雷斅决心编著一本中药炮制学的专著,对中药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打定主意后,雷斅不辞辛劳,认真向名家名医、经验丰富的药工、种植和采集药材的药农、贩卖药材的药商等各色人等学习中药炮制方面的知识,即使被人嘲笑,他也毫不在乎。雷斅白天努力学习中药炮制方面的技术,晚上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经过多年的积累,雷斅终于著成我国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本专著——《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共载药种;按自然属性分为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等9部;记述了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如当归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其炮制方法为炮、炙、煨、炒、煅、炼等17种,这17种炮制方法大都为后世所沿用。《雷公炮炙论》中所述的药物炮制方法,有很多是非常科学的,如炮制剧毒药巴豆时,“敲碎,以麻油并酒可煮巴豆子,研膏后用”,经此法炮制,则巴豆所含毒性蛋白质因受热而变性破坏,而其有效成分巴豆油则溶解于麻油当中,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又如大黄,要求锉蒸后晒干,这种加热处理可以破坏酶的活性,防止大黄的有效成分蒽醌苷被其共存的酶所分解,延长贮存时间。此外,书中还指出一些炮制的禁忌,如蒿类药材“勿令犯火”;而含有鞣质的药物如芍药、没食子等不可用铁器处理。这些经验历经上千年的考验,直至今天仍在应用。
《雷公炮炙论》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总结,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制药学专著。它的问世初步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新刊雷公炮制便览》等,反映了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
《雷公炮炙论》原书已佚,其佚文多存于《证类本草》中,据统计多达余条。清末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为此书最早辑佚本,收录佚文余条。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尚志钧所辑《雷公炮炙论》,收载原书药物种,校注详尽,书后附研究论文数篇,代表了当代《雷公炮炙论》辑佚、研究的最高水平。
雷斅因对中药炮制学的巨大贡献而受到后人的普遍敬仰,后人尊称他为“雷公”。《雷公炮炙论》所记载的中药炮制技术,被一代代中医药人传承发展,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健康。(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黄新生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