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的医药民俗四

(二)药1、中药材偃师县气候温和,适合多种药材生长。明弘治时,已有关于天花粉、车前子、香附、牵牛、枳实、瓜篓、芍药、元胡、防风、罂粟、细辛、黄岑、桔梗、苍术、柴胡、杏仁、荆芥、前胡、百合等19种野生药材的记载。1977年后,医药公司对全县药材的种类和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中药材有植物、动物、菌类等,野生药材资源蕴藏量约1000吨。根茎类南沙参、黄岑、白芍、地黄、山药、牛膝、白术、麦冬、附子、白芷、元胡、元参、天花粉、紫苑、板蓝根、干姜、射干、桔梗、血参、百合、天麻、何首乌、葛根、紫花地丁、远志、白头翁、藓草根、墓头回、白蔽、玉竹、黄精、半夏、前胡、香附、银柴胡、防风、苍术、商陆、天南星、茜草、狗脊、土茯苓、地榆、山豆根、漏芦、土贝母、白毛根、乌头、贯众、薤白、柴胡、苇根、天门冬、芦根、藕节、寻骨风。果实类杷子、瓜篓、木瓜、吴茱萸、草决明、薏苡仁、白扁豆、山茱萸、甜杏仁、牛蒡子、桃仁、补骨脂、枣仁、马兜苓、苦杏仁、郁李仁、山楂、连翘、葶苈子、王不留行、苍耳子、水红花子、柏子仁、褚实子、急性子、蛇床子、地肤子、牵牛子、蒺藜、菜服子、白芥子、韭菜子、梧桐子、冬瓜子、莲子、丝瓜络、冬瓜皮、菟丝子、小茴、花椒、火麻仁、南楂、白果、桑葚、黑芝麻、赤小豆、椿树子、石榴皮、柿蒂、无花果、苦丁香、鹤虱、槐角。全草类紫苏、瞿麦、淫羊藿、夏枯草、鱼腥草、灯心草、刘寄奴、卷柏、透骨草、旱莲草、老观草、扁蓄、翻白草、石苇、茵陈、仙鹤草、益母草、瓦松、香薷、莶草、马鞭草、蒲公英、凤仙草、浮萍草、青蒿、马齿苋、徐长卿、糙苏、地锦草、山葱、泽兰、佩兰、薄荷、蛇莓、龙葵、烟草、藿香。花叶类菊花、红花、金银花、款冬花、槐花、合欢花、野菊花、洋金花、白豆草、木槿花、月季花、鸡冠花、梧桐花、艾叶、桑叶、大青叶、侧柏叶、玉米须、松花粉。树皮类杜仲、黄柏、椿根皮、桑白皮、苦楝皮、地骨皮、合欢皮、牡丹皮。藤木树脂类忍冬藤、夜交藤、络石藤、松节、竹如、皂刺、箭羽、松香、梧桐泪。菌藻类石花、马勃。动物类蟾酥、刺猬皮、露蜂房、全虫、牛黄、马宝、水蛭、紫河车、猪胆汁、牛胆汁、羊胆汁、鸡内金、僵蚕、蝉蜕、蚕沙、望月沙、夜明沙、红娘、班蟊、虻虫、蜂蜜、白蜡、驴宝、鸡、上甲、狗宝。

此外,偃师县还有野生的柿霜、蜜环覃、松覃、翠云草、节节草、问荆、苋菜、萤火虫、蜥蜴等100多种。家种品种有地黄、白芍、牡丹、土贝母、元参、桔梗、补骨脂、黑芝麻、白芷、金银花、白术、菊花、花粉、牛子、牵牛子、白扁豆、丝瓜络、山芋肉、木瓜、板兰根、红花、杜仲、山楂、杏仁、桃仁等。大宗品种有血参、枣仁、防风、地榆、香附、地黄、茜草。地道药材有防风、地黄、酸枣核、全蝎。偃师县药材资源品种多,产量少,家种药材品种更少,在药材种植和野生药材产地上因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而呈现一定的分布特点。偃师县地势起伏明显,山脉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自然条件的变化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明显,但也有一定差异。海拔600米以上的山上多生长侧柏、合欢、马尾松、山楂等针叶、阔叶木本药用植物以及郁李一类小灌木药用植物。树下有黄岑、柴胡等一小部分草本药材。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和丘岭区,草本药用植物种类较多,如防风、远志、血参、桔梗、沙参等。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川地区多为喜阴喜潮的药用植物,如旱莲草、鱼腥草、薄荷、益母草等。县境潜山区雨量偏多,空气湿润,光照时间较短,是野生药材的主要生长区。该区品种较多,分布集中,木本和草本药材相间生长。木本药材植物有杜仲、山楂、合欢、连翘、马尾松、杏、桃、柿、李等,草本药用植物有血参、防风、桔梗、柴胡、黄岑、地丁等150多种。伊南坡岭地光照适中,土壤土层深厚,保水性能好,适合于喜阳耐旱药用植物生长繁衍,是全县家种药材主要集中产区。主要品种有血参、地黄、桔梗、补骨脂、板蓝根、白术、白芷、地肤子、天花粉、白芍、菊花、牡丹皮等20余种。北邙丘陵区自然条件类同于伊南坡岭区,适宜多种耐旱药用植物生长。野生资源除防风、枣仁有较大的产量外,尚有地丁、远志、墓头回、茜草、菟丝子、苍耳、刺槐等生长。伊洛川区水域、池塘面积较大,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生长条件,主要品种有水蛭、蝉蜕、蟾酥、旱莲草、浮萍草等,但产量不大。1966年以后,大队先后办起合作医疗站。为解决资金来源,有242个大队利用一些闲散地或耕地种植中草药。数年以后,多数因效益不好而停种。有种植经验的少数大队则继续种植。种植时间较长、面积较大的大队有后马部、西谷、酒务、山张、河头等。除对本地一些野生药物家种外,还引进外地药材,另外还有人将全虫、土元、地龙、蜈蚣等动物进行家庭养殖。防风别名:黄风、邙风。为偃师的地道药材,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南北两坡,北坡产量较南坡多而质优,喜生于背阳阴坡。北坡邙岭、山化一带所产之防风,体肥肉厚、切成饮片色鲜,菊花心,气味浓郁,故当地有“邙参”之称。地黄原产黄河以北怀庆府一带,60年代初引进偃师种植。酸枣核生长分布于南北两坡,多在向阳处,南坡山张产量最高,北坡邙岭产量次之。本县所产枣仁皮薄、核大、仁宝、色鲜。全蝎又名全虫、蝎子。盛产南坡佛光、大口、寇店,其它地方极少,多于3至8月为捕捉季节。偃师县在民国末年药店之多,人员之众,中药加工炮制之精细为他县所不及。每种药品都要进行筛选、清洗干净、切、炒、碾、捣,无不如法。中药的计量单位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革,诸如钱匕、撮、汤匙、斤、两、钱、分等。沿用市称斤、两、钱、分的时间最长,按市称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一分为十厘。1977年国家和省分别下达文件,将中药计量标准改为公制的规定。以公斤、克取代市斤、两、钱。同时处方上一律改用克、毫克、毫升为计量单位。2、制剂民国末年,各药铺均有少量中成药制品,品种有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10余种,有的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配制或代客加工。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县医院药师沈振华办起西药制剂室,开始生产大输液。1965年增制安瓿。1970年,高龙卫生院药师周明法办起西药制剂室,继而在解放军总后医疗队帮助下,府店、李村等卫生院亦进行小量制作大输液。1971年4月,0170部队家属筹资30000元,在槐庙棉花厂办起制药厂,生产中西药制剂、片剂。1976年搬迁至城西二公里的铁路北处。初期技术不高,设备简陋,产品滞销,一度停产,后改产大输液及注射用水。五、巫医、巫药(一)巫医巫医,偃师人称女的为“巫婆”、“神婆”,称男的为“巫师”、“神汉”。这些人在民国时期的农村,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来骗钱骗财,实际上她们根本看不了病。但由于医疗科学落后,人们就信奉鬼神、信奉巫医,指望巫医为他们驱除病魔。新中国成立后,巫医们逐渐消失。巫医施行的巫术很多,在偃师大体有以下几种:求神水家有病人,就请巫医看,巫医便领病人家中人到大树下或寺庙内,焚香、烧纸、上供品,诚心诚意,请赐一壶水,回到家中让病人喝。巫医从中得些钱财。喊魂收魂病人精神不振,或者常做恶梦,或者是小孩吓着,让巫医看,巫医就说是丧魂落魄所致。巫医就通过喊魂,使病人痊愈。巫医就喊“XX,回来呀!XX,回来呀!”并交待病人或亲人自己回答“回来了!回来了!”不管治病不治病,巫医自然要些钱财。画符病人久病不愈,说是被鬼魅所缠,便画一遭符以镇邪煞。即在一张黄表纸上画些圈圈点点、杠杠条条,画不像画,字不像字,式样不同,名称各异。什么灵官符、王爷符、观音符等。将符焚化,以其灰烬冲水,给病人喝下,病人满意而去,巫医得些钱财。写条子张贴如果家有小孩,每到晚上哭啼不止,小孩的父母便去找巫医。巫医最拿手的便是自己或让他们往纸上写四句话:“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走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孩子的父母到处张贴,大树上、寨门上、石碑上等贴了许多。巫医得了钱财,但却不治病。有个传说,一家有个夜哭儿,主要是把孩子放到床上就哭闹不止,抱起来就不哭了,孩子父亲去找巫医看,巫医使的还是这方法,孩子的母亲在家发现孩子睡的小褥子里有扎的东西,这东西取出来了,那四句话也张贴了,真巧小孩子从此不哭了。还传说,有人看了那四句话,不相信,就献出一偏方,到处贴,偏方是:八只蝉衣和七片薄荷,熬汤服用,效果极佳,此人还特意在偏方一边写了四句:“八只蝉衣药材好,七片薄荷民间草,熬汤服用最简单,夜哭小儿不哭了。”这真是科学与迷信针锋相对啊!(二)巫药真正能治病的巫药是没有的。巫医通常用的巫药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神水”、“符水”,还有口中含水向病人头上、脸喷去,再不就自己做些类似核桃大的小馒头,上面点些红点,让病人吃等,这些东西,作为巫药,一是不治病,二是也伤不了人。

来源:偃师民俗志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jb/2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