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即意味着进入一年当中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了。
按照古人的智慧,这段时间既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小编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年三伏天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7月31日
闰中伏:8月1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中央气象台昨天6时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可超过40℃。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这些城市的茶友们要多注意防暑、防晒啊!
由于虚寒性疾病常在冬季发作或加重,夏季缓解或消失,因此夏季提前针对此类疾病进行防治,冬季症状能减轻。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常用的方法包括穴位贴敷、艾灸、刮痧、拔罐、药物内服等。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
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冬病之所以夏治,是因为只有夏天才能除去此类病人体内的“病根”。以慢性咳喘病为例,其病根就是寒和痰,寒痰一日不除,咳喘一日不愈。
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寒冰一片,两寒夹击,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难晒干。
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充分利用季节特点对抗病邪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三伏天,身体虚寒、冬季病重的人此时加以调理,能温补阳气、祛除寒邪,甚至能将病根拔除。
“冬病夏治”适用于虚寒性疾病,或体质偏寒、阳虚、气虚的人。不过,冬病夏治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人人皆宜。因此,贴敷药膏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以免使用不当加重病情。
1.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伏天到了,应该把每天喝1.8—2.0升水作为目标。三个时间段最容易缺水,分别是起床时、睡觉前、洗澡后,应注意适时地给身体进行水分补给。
2.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后,体温迅速升高,可以吃点西瓜防脱水。
3.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睡眠的质量对解除“苦夏”十分重要,临睡前1小时左右,还可采用食疗催眠,如喝点牛奶等。
4.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
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中医养生讲究“不时不食”,夏季正值葡萄、龙眼、荔枝上市的季节,适当食用这些温热性的水果可以改善肠胃功能,促进人体基础代谢。
?1?
生姜
1|防治腹泻
夏季吃生冷食物比较多,引起急性肠胃炎,生姜片冲水喝,有很好的防治夏季腹泻的作用。
2|防暑降温
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加快血液循环,使毛孔张开,排汗量增大,带走体内的余热,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3|去除湿气
夏季空气中湿气比较重,同时人们饮水较多,引起体内湿气积压产生疾病,吃生姜能去除体内多余湿气。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哦~)
?2?
苦瓜
1|平稳血压
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可降低胰岛素抵抗,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减少动脉硬化,进而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2|防手足口
夏季是儿童手足口病毒高发季节,一不小心就被传染,苦瓜粘蜜吃能提高孩子自身免疫力,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
3|消除色斑
如果脸上有斑,平时多吃点苦瓜,且美白不反弹。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哦~)
?3?
绿豆
1|清热解毒
夏天燥热,吃瓜果比较多,有些瓜果虽然洗的很干净,但是还会有一些农药残留,经常喝点绿豆汤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增进食欲
夏天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肠胃蠕动能力也会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营养不良,绿豆能提高肠胃蠕动能力,增进食欲。
3|快速退烧
夏天无论是感冒还是胃肠疾病,容易引起发烧,这时吃药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不如先喝点绿豆汤,不仅解毒还能快速退烧。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哦~)
?4?
西红柿
1|防止晒伤
夏季太阳毒,一不小心可能被晒伤,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它可以有效减少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有效防止被晒伤。
2|快速醒酒
夏天喝啤酒,练摊是必不可少的,西红柿能加速酒精代谢,喝酒时吃西红柿不仅保护肝脏,还能快速醒酒。
3|缓解疲劳
夏季闷热的环境容易让人浑身乏力,西红柿含有丰富的抗疲劳成分,常吃能减少身体自由基缓解疲劳。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哦~)
?5?
薏米
1|预防脱发
夏天天气闷热,头发很容易脱落,严重了会造成斑秃,薏米能强壮发根,提供头发所需营养,预防脱发和白发。
2|除痒祛湿
常喝薏米可以消除皮肤瘙痒,祛除湿气。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哦~)
?6?
莲子
1|失眠多梦
夏天晚上炎热难以入睡,白天一整天没精神,晚饭后可以泡一杯莲子喝,安神助眠效果非常好,并且能提高睡眠质量。
2|心情烦躁
夏天很容易出现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效率下降,办公室放一包莲子泡水喝,会发现做事很冷静,效率也会跟着提高。
3|保护心脏
莲子中所含的生物碱能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尤其对对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很好的作用。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哦~)
?7?
海带
1|减肥修身
海带含有大量纤维的蔬菜,能促进肠道排泄,并吸附肠道内的游离脂肪,起到排毒减肥的作用。
2|软化血管
许多心脑血管的病人,最怕的就是血管壁硬化,海带能清除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壁硬化。
3|防止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一般是体内雌性激素分泌过旺引起的,海带能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达到防止乳腺肿块的作用。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哦~)
三伏高温闷热,许多人都会出现食欲不振、体乏无力等“苦夏”的症状。此时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调节身体。
古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时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食,出一身汗,能够带走体内的大量热气,解暑降温,开胃理气。
伏天喝茶也有讲究,茶饮以“祛湿”为要。茶质优异的老茶,比如老普洱、老黑茶、老白茶等,好的陈皮普洱茶,都会有很好的当季祛湿养生、排汗之效,并且老茶不寒不火较顺和,基本上对多种体质的茶友较多适合。
适当饮用绿茶,白茶亦当令,四大乌龙亦适宜,岩茶、单丛以隔年为好,喜欢花茶的友,既观赏悦目又祛心头火。
茶要多喝,一日三道茶为宜,要避免太燥茶才能祛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