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珏运用浊邪害清理论,探索醒脑开窍

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名老中医的学术积淀与临床智慧。自今年2月起,我们特别推出“一人一品牌”专栏,旨在深入挖掘和介绍我院名中医传承人的独特诊疗技术和特色病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以及上海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探寻中医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卓越表现。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陆静珏教授。她将运用中医的“浊邪害清”理论,探索醒脑开窍法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为我们展示中医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科)常务副主任、特需诊疗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陆静珏教授,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康复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她长期致力于神经内科及神经康复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卒中危险因素控制以及中风后的功能障碍评估与康复指导方面,她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她也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失眠、情绪障碍、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深受患者好评。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与中医中药的治疗策略。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且进展迅速。根据国内流行病学研究,65岁以上老年人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患病率约为7%,且每年有约10%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痴呆,5年后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6%。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VCI的可干预性和可逆性至关重要。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被归类为“痴呆”“呆病”“健忘”等范畴。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表现,中医认为VCI的病因病理主要与肾精亏虚、瘀血阻络、痰浊阻窍等有关。在临床实践中,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运用中药及针灸等手段,可以有效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中医大辞典》中,“浊邪害清”被阐释为湿浊邪气阻碍清阳之气,蒙蔽头部孔窍,导致神志昏蒙和听觉障碍。湿浊邪气,以阴邪为主,特别是湿邪,它会影响肺的气化功能,使得水湿无法正常运化。这些浊邪最终会传入胃肠,其中清纯的部分会进入膀胱。内伤杂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湿浊内生,湿浊邪气趋下为病,侵害清窍。除了部分清窍自身疾病或受邪外,往往需要与其他邪气相结合,或随脏腑失调之气逆而致病。湿浊邪气善于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导致神明受阻,出现闷乱无知的症状。若清阳与浊阴位置颠倒,则会出现痰涎壅盛、暴仆等危重症状。此外,还有记载表明寒瘀浊亦可导致清窍为病,属于广义的“浊邪”范畴。

一项关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用药分析显示,石菖蒲和远志的关联最强,其次是石菖蒲-远志-川芎,再次是石菖蒲-熟地黄-远志-川芎。这些成分中,梓醇具有修复脑神经、调节炎症因子及凋亡信号、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是治疗脑血栓的关键成分。醒脑开窍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原则,其中柴牡醒脑汤、开窍养血清脑颗粒等方剂,以及远志、石菖蒲、牡蛎、柴胡等主要药物,均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

基于“浊邪害清”的理论,我们自拟了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方剂,包括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石菖蒲、远志、益智仁、肉苁蓉、茯苓、柴胡和甘草等中药。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临床应用,结合辨病与辨证,进一步总结临床观察结果,为形成院内协定方奠定坚实基础。调节性细胞死亡(RCD)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成为推动VCI疾病进程的核心因素。尽管如此,RCD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不同RCD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尚不清楚。作为一种程序性和受控的细胞死亡方式,RCD因其可调节的发生和进展过程而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cf/12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