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云草
来源产地
为远志科植物齿果草的全草。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于海拔-m的湿润草地上。
分布于中南、西南和江西、福建等地。
别名吹魂草、公儿草、一碗泡、川风、过路蛇、小腻药、细黄药。齿果草一年生草本。根纤细,芳香。茎高5-20cm,直立,多分枝,细弱,无毛,具狭翅。单叶互生;叶柄长1.5-2mm;叶膜质,心形至卵状三角形,长5-16mm,宽3-12mm,先端钝或具突尖,基部多少心形,全缘或微波状,无毛;基出3脉。花两性,穗状花序顶生,多数,长1-6cm,上部稠密,下部较流。花极小,长约2-3mm,无花梗;小苞片极小,早落;萼片5,极小,线状钻形,基部连合,宿存;花瓣3,淡红色,侧生花瓣较龙骨瓣短,长约2.5mm,基部与花丝鞘贴生,龙骨瓣舟状,长达3mm,顶端无鸡冠状附属物;雄蕊4,长约2mm,花丝几乎全部合生成鞘,被珠丝状毛,花药合生成块状;子房侧扁,肾形,直径约1mm,边缘具长三角状齿,2室,花柱长约2.5mm,光滑,柱头微裂。蒴果极小,绿色,肾形,长约1mm,宽约2mm,两侧边缘具2裂弯曲、三角状尖齿。种子2颗,圆卵形,边缘具三角形裂齿,亮黑色,无种阜。花期8月,果期9月。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辛,平。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用于痈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中药大辞典》辛,温,麻辣,有小毒。"
解毒,止痛,去翳。治无名肿毒,牙痛,眼生白膜。《中华本草》味微辛;性平
归心;肝经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主痈肿疮疡;无名肿毒;喉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牙痛外用:煎汤,3-10g。外用:适量,捣敷;煎汤含漱或熏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