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赵孟頫(-)是一位博学睿智、才华横溢、书画超逸、诗文清丽的艺术家。然而,由于其是宋皇室的帝胄而出仕入元,在传统的“士”与“道”互重的天平上发生了倾斜,使他颇遭非议,为他个人的历史蒙上了阴影。归隐出仕现两相难这是一个铁马金戈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悲剧意味的年代。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长期由汉人执政的宋王朝终于在忽必烈统帅的蒙古铁骑冲击下土崩瓦解了。一部改朝换代、人事更替、兴衰相交的活剧正上演着。此时,在山明水秀、文采风流的江苏吴江,住着一位年仅26岁的青年贵族才俊赵孟頫,作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南宋孝宗胞兄伯圭之四世孙,面对国破家衰,人事巨变的现实,这位前代王孙的内心是十分痛苦无奈而迷惘失落的。他在诗文中真实地流露了自己的心情与感叹,“锦缆牙樯非胙梦,凤笙龙管是谁家”(《溪上》)。“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岳武穆》)。无论是伤感,还是期盼,赵孟頫都面临着人生的选择。然而,他作为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一是皇室后裔,一是名士才子),现实为他提供的选择也相当有限,仅是两种:一是隐姓埋名,归隐山林;一是出山入仕,步入官场。赵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后还是选择了后者,而且从五品官阶荣升至一品荣禄大夫。中国士大夫历来所信奉的“士志于道”(孔子语)在他身上发生了裂变,“重名节”的传统人格被他身上一袭元朝官袍所掩没了,这为他带来了相当的麻烦。赵孟頫的选择为他带来了大节不忠、降志辱身的评判。历史地看:对于赵孟頫仕元的个人行为,要作具体的分析。首先,从国家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并不能单一规定应当由哪一个民族来统治。赵作为宋皇室后裔而入仕出元受封,应归属于正常的历史选择与合理的人生取向,那为什么却蒙受历代文人的指责?包括赵孟頫的内心也充满着矛盾与隐痛?有两种成分在起支配作用,一是大一统的汉民族传统,一是狭隘的大汉民族心理。在确立了以上这个大前提后,再对赵孟頫入元出仕的时间与心理作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理解赵孟頫选择的内在逻辑行为。观望十年终无奈南宋王朝灭亡时,赵正当风华正茂的青年,他此时已才华超群、声名远播,面对宋家王朝的覆灭与元王朝的建立,他是带有兔死狐悲的凄凉感与痛楚感的,他也曾有过归隐山林的想法,在《和子俊感秋五首》中,他写道:“吾生性坦率,与世无竞奔”(见《松雪斋文集·卷二》)。就在这种期望归隐亦企盼复辟的矛盾心态中,他居家休闲了十年。在这十年中,他“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而且勤于绘事,“彭泽丹青顾虎头”,看来是埋头于书画诗文,日子过得的确十分淡泊且与世无争。然而,十年在弹指一挥间过去了,赵孟頫所面临的现实也越来越严峻了,也就是说他不得不作出选择了。赵的皇裔身份、才子名气使元代统治者的目光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