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要点
一、注意力涣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学习成绩落后。
二、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坐立不安,小动作多。
三、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发现,可有轻度协调运动障碍,有部分病例脑电图可显示有轻度弥漫性障碍。
中医证型
一、肝肾阴虚烦急易怒,冲动任性,多动多语,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毛发不华,舌红少津,脉弦细。
二、心脾不足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自汗乏力,健忘失眠,口唇色淡,厌食纳少,舌淡,苔薄白,脉濡缓。
三、痰热内扰多动难静,烦躁不宁,冲动任性,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纳少口渴,胸中烦热,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
一、汤剂
(一)肝肾阴虚: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茯苓10克,龟甲10克,柏子仁10克,生龙骨15克,女贞子10克。
(二)心脾不足: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太子参15克,麦门冬10克,茯苓10克,白术6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五味子6克,石菖蒲1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
(三)痰热内扰: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竹茹6克,胆南星3克,栝楼10克,枳实10克,石菖蒲10克,珍珠母15克。
二、中成药
(一)肝肾阴虚:静灵口服液,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二)心脾不足:柏子养心丸,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注意事项
一、不歧视孩子,体谅关心患儿,切忌简单粗暴,以免加重精神创伤。
二、帮助患儿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学业督导,给予患儿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心理指导。
三、加强管理,及时疏导,避免攻击性、破坏性、危险性行为发生。
(摘自《乡村中医实用技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