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
塔孤独的存在;
后来,
鸟儿衔种而来,树诞生了;
再后来
树越长越大;
树说:
我懂你的负担过重,但我不忍分离……
塔说:
你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爱,愿续写今生的传奇.....
生命的支点是苦和乐的平衡。
美好的支点是苦痛和幸福的平衡。
苦痛有支点么?美育呢?人格呢?
苦痛需要光,就像夜路需要灯。
姜二嫚7岁
姜二嫚7岁的小姑娘,一首首小诗。在诉说她的浪漫和孤独。
曾以为,孤单是别人不理自己;????
后觉得,孤单是别人不懂自己;????
再觉得,孤单是自己不懂自己;????
到现在却认为,孤单是自己终于开始了解了自己...
和价值观相同的人在一起舒服,有爱、坚持。
可是价值观不同的人让我们学会选择、放弃、思考和成长,偶有烦恼。
Lifeisabalanceofholdingonandlettinggo.
生命是坚持和放弃之间的平衡。
我们坚持什么准则?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讲:“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伴。功名存于心,创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创烦恼之情增”。这就是老子对人规范的行为准则。
古今学仙者多,而得道者少,何也?常人学道者千,而知道者一;知道者千,而志道者一;志道者千,而专精者一;专精者千,而勤久者一。是以学者众,而成者寡也。
所以即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流传千古。
阳明心学的核心: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即理
心可以说是意识,思维,主观等等,是要去思考与实践。心学,是由于客观的外在事物是需要意识反应的,那么心学就是辩证领会人的意识如何去反应物质的规律,避免主观,而寻求客观。
一个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在于你的心,
”心即理“就是你的心智模式对外界的反应。
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想法、理念都是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但从外界传递到心里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如出生家庭、受到的教育、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等等的个体差异都会使得思维中产生个人的规则模式,也可以称为心智模式。你的心思太多,世界万物就显示成你的心思时,主观性的内容多了,就容易形成定势和成见;就是增熵;心思少一些,放空一些,世界万物就回归它自然本来的面相,就是减熵。
”心即理“也是心智发展认知扩展提升的媒介。即要明白客观万事万物的感知在于自己的思维中,没有自己的思维,就没有认识外界的渠道。这个思维媒介我们称之为“心”,不过由于个人的意识思维会构成个体的”人欲“,每个人都有的“人欲”,因此”心即理“就是客观与主观的规则整合于思维意识当中,是心智发展成熟的必经之路。随着年龄的增长,能量越来越大,欲望越来愈多,人的心智系统就会产生混乱,熵增值就越来越大,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受到打击,就会出现情绪系统秩序混乱,心智免疫系统就会出现应激反应,就是心理学家们熟知的PTSD现象。
致良知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从15岁格竹悟道开始,到38岁于贵州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大悟,悟出的是“知行合一”,但此并非是阳明先生的终极思想,他的终极思想是在其49岁(一说50岁)时所提出的“致良知”三字。
王阳明先生讲:“某于良知之说,从千死百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致良知”的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定。
“致良知”是有两个词的精妙组合,一个是“致知”;一个是“良知”。
“致知”源于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良知”源于《孟子》。“良知”是人的自然本我、内心善良的本性,而“致良知”是让我们将此“良知”奉献出来,专注于做一个有底线、有品格的人。
致字,相当于英文Devote?
Ingeneral,Ifinditsworthwhiletodevotealotofmytimetosearchingforbooksthatinterestmeandbooksthatwillhelpmystudentslearnanddeveloptheirskills.总的来说,我发现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我感兴趣的图书对我来说是值得的,并且,这些图书将帮助我的学生学习并提高他们的技能。
IintendtodevotemoretimetothetopicofmindinafutureEducationofthisdairywhenhopefullyprogressonthebookfronthasprogressed.我打算在此日志中投入更多时间讨论心智的话题,到时希望在教育方面有所进展。
Privatetutorsspedthingsup.Withnofamilyorpersonalties,Ihadlotsoftimetodevotetomystudies.私人的家庭教师会让你学的很快,没有家庭和个人的人际关系,我有很多时间来投入到我的学习中。
Whenyouarehappyandhaveenergyyouwillhavemoreloveandenergytodevotetoyourchildrenandthatwillhelpthemeveryday.当你心情愉快充满能量时,你会投入更多的爱心和精力在孩子们身上,这可以帮助孩子们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Ifyouwanttoachievesomething,youmusthavetimetodevotetoyourprojectsandhaveenoughmoneytoliveaccordingtoyourgoals.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必须有时间投入项目,并有足够物质条件按照自己的目标生活。
Withdirectionlikethishewasfreetodevotehisattentiontoexecutingthedetailsofthebriefinthebestwayheknewhow.有了这样的指示,他就可以全心投入,以自己最好的方式,来尽力实现简述中的种种细节。
Theysaythereasonforthisisthathumans–andespeciallychildren–devoteagreatdealofenergyrunningtheirbrains.科学家称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人类,特别是儿童总是把大量能量投入到大脑运转上。
或许我一直没有长大,因为我活到现在,除了工作的时候,和家人团聚或与朋友聊天、休息的时候,我的能量基本都用在了满足好奇心的学习思考上。
女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估计我是让上帝笑得比较多的女人吧。
人类常说:当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意识被片断的某些现象、语言、结论、理论所束缚,没有将外在的经验学习实践重构完整成为“良知”,被主观的意识“人欲”所限制,外在现象不符自己的规则而产生冲突,这是实践的唯心主义。一方面否定现实,一方面与他人冲突,这就是规则的不明,而规则不明源于思维不明。也是良知不明,需要去实践自己的良知是否与客观整体相符合,而“致良知”,使外在与内在的成为统一整体。”
所以心学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规律,阳明心学说的“心即理”,能澄清你的心,而那个混沌的世界就清楚起来。当清晰的世界已然明晰到心里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清晰的世界规则生活。所以你如何按自己的规则生活,在于你如何能看清楚世界的规则,这个时候世界的规则就是你的规则,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知行合一是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如小孩象学走路,怎么教小孩,都要他自己走。所以世界上的事情都一样,必须自己去做了才懂得,这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能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科学的方法论以及一些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观点的运用,人类一定要贴上某位先哲、某些理论标签呢?
名人效应?
贴上标签只是为了交流语言的方便,他们的标签仅被约定俗成的一些理论的代表,被认定为正确的方法论的代表。不贴这些标签不代表就是错误的,只要能做到“知行合一”,行的是正确的方法、知的是正确的世界观,这些标签也仅仅是标签而已,正确的方法论、正确的世界观不仅属于那些标签,也属于用的人,受用终生。”
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守仁是谁,但是一样做到了知行合一,生活幸福。
好啦,还是诗意的语言更好玩。
“你要记住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
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
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
逗你笑的人,
陪你彻夜聊天的人,
坐车来看望你的人,
陪你哭过的人,
在医院陪你的人,
总是以你为重的人。
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人间幸福美好的人......”
职场上也好,人生中也罢,那些安静地承受一切,默然地做好自己的人,实则是最有力量的。
MR.YANG
Alltheartoflivingliesinafineminglingoflettinggoandholdingon.
生活的艺术在于,好好把握每一次的让步与坚持。
MR.YAN
成长最遗憾的部分在于,
我们总在最无知的年华里遇到最好的人,
却不自知。
“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现时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
“小殿向着东门,在田野中间镇座,好像乡间新娘,满头花钿,正要回门的神气。”
这些语句出自梁思成和林徽因所著的《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一位邂逅这些唐宋古建的院长之欣喜溢于言表。
我们需要拥抱自然。
我们相互尊重,互相学习。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我们阅读经典,自学成才,更新认知。
学习英语的人熟悉下面这句话:我们要提升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的是知识,输出的是能力。很多家长不懂这个原理,把孩子的时间都用课本学习和作业占据了,孩子们可自由支配的个人阅读、玩耍、思考、实践的时间并不多,导致全民阅读、思考、实践素养的下降,即很难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所以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分配决定了它的未来。
Reading,不仅仅是字面意思“阅读”,这个词,我曾经多次和各界学生分享体悟其真正的内涵,reading这个词的实际涵义是:“通过阅读得知......”
比如花样滑冰,如果我们阅读了花样滑冰的理论知识,而不在冰上行走,就是你躺在床上听一百年音乐也学不会滑冰。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柏拉图
阅读是心灵的体操,思考是心灵的音乐。通过阅读思考得到的感悟变成讨论、演讲和写作,再分享给别人,就是实践和成长。
心灵影响心灵即心智的内在生长。—MINDX
听讲座Lecture、阅读Reaing、看视频Ausiovisual、看演示Demonstration等都是相当于被动式学习;
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Doing、教授(TeachOthers)相当于主动式学习。
下表的学习金字塔,一目了然可以看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就能让很多人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读了那么多年书,多数高分低能;而且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做事仍然那么被动的原因之一了。以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被动的,缺乏实践和经验。
熵,entropy,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用符号S表示,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
发现简史克劳修斯(T.Clausius)于年提出熵(entropie)的概念,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于年根据热温商之意首次把entropie译为“熵”。A.Einstein曾把熵理论在科学中的地位概述为“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查尔斯·珀西·斯诺(C.P.Snow)在其《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一书中写道:“一位对热力学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的科学家同样糟糕”.
熵定律确立不久,麦克斯韦(J.C.Maxwell)就对此提出一个有名的悖论试图证明一个隔离系统会自动由热平衡状态变为不平衡。实际上该系统通过麦克斯韦妖的工作将能量和信息输入到所谓的“隔离系统”中去了。这种系统实际是一种“自组织系统”。
以熵原理为核心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历史上曾被视为堕落的渊薮。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H.Adams(-)说:“这条原理只意味着废墟的体积不断增大”。有人甚至认为这条定律表明人种将从坏变得更坏,最终都要灭绝。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当时社会声誊最坏的定律。社会实质上不同于热力学上的隔离系统,而应是一种“自组织系统”。
定义经典热力学年,克劳休斯将发现的新的状态函数命名为,用增量定义为?,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下标“r”是英文单词“reversible‘’的缩写,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下标“ir”是英文单词“ireversible‘’的缩写,表示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合并以上两式可得?,此式叫做克劳休斯不等式,是热力学中第二定律最普遍的表达式。
统计热力学熵的大小与体系的微观状态Ω有关,即S=klnΩ,其中k为玻尔兹曼常量,k=1.x10-23J·K-1。[1]?
体系微观状态Ω是大量质点的体系经统计规律而得到的热力学概率,因此熵有统计意义,对只有几个、几十或几百分子的体系就无所谓熵。
性质状态函数熵S是状态函数,具有加和(容量)性质,是广度量非守恒量,因为其定义式中的热量与物质的量成正比,但确定的状态有确定量。其变化量ΔS只决定于体系的始终态而与过程可逆与否无关。由于体系熵的变化值等于可逆过程热温商δQ/T之和,所以只能通过可逆过程求的体系的熵变。孤立体系的可逆变化或绝热可逆变化过程ΔS=0。
宏观量熵是宏观量,是构成体系的大量微观离子集体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分子的平动、振动、转动、电子运动及核自旋运动所贡献的熵,谈论个别微观粒子的熵无意义。
绝对值熵的绝对值不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确定。可根据量热数据由第三定律确定熵的绝对值,叫规定熵或量热法。还可由分子的微观结构数据用统计热力学的方法计算出熵的绝对值,叫统计熵或光谱熵。[2]
应用熵最初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一个反映自发过程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参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根据大量观察结果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摩擦使一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变为热,使熵增加,所以说整个宇宙可以看作一个孤立系统,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演变的。
从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来考察:热量Q由高温(T1)物体传至低温(T2)物体,高温物体的熵减少dS1=dQ/T1,低温物体的熵增加dS2=dQ/T2,把两个物体合起来当成一个系统来看,熵的变化是dS=dS2-dS10,即熵是增加的。
如果我们以时间为例呢?
我们进而意识到,时间很可能不应该是方程式中的一个可逆参数,它更像是一个不可逆的向量。它是一股强大的有方向的力量,默默地驱动着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事物。无论我们多么固执地渴求着对称和永恒,时间总是在不断制造着世间种种的不对称、不可逆以及死亡。
热力学第一定律(?U=Q-W)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控制感和确定性,而热力学第二定律(?S=0)又使我们谦卑地认识到有另外一种存在,在力和质量组成的物理世界之外。熵(S)与信息有关,熵连接着精神世界,也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和理解时间。时间不应该只是物理世界里一个可逆的变量,或是孤立的存在于精神的想象,沉默而永不停息的它更像是在物质和精神世界表象背后的那股强大的有方向的不可逆的驱动力。
那一家商业公司如何延长自己的生命呢?
「熵」是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是体系稳定程度的度量单位。其核心理念是,宇宙中的事物都有自发变得更混乱的倾向,熵会不断增加。后来被互联网奠基人香农引入信息领域,「信息熵」表示信息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再坚固的城堡也会有倒塌的一天(增熵),但相对坚固的城堡总比沙子堆出来的城堡要留存得久。也就是说,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降熵」。
“熵”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和“能量”概念对比一下。人们对能量的认识稍微早,能量在物理学中也有重要地位。早期时有人认为能量是宇宙的主宰,而熵只不过是其影子。后来,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国物理学家埃姆登说过:“在自然过程的庞大工厂里,熵原理是经理,因为他规定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方法;能原理只不过是书记员,平衡着贷方和借方。”
熵这个概念目前已经不仅仅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发挥作用,在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也引入了熵这个概念。
而我们将探讨熵在心智发展领域的意义。
简单的说,熵反映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一个系统越混乱,其熵就越大;越是整齐,熵就越小。熵增加原理指的是一个孤立系统内的自发过程,都是从朝越来越混乱的方向发展,意思是向熵增加的方向发展。
熵,不仅仅应用在信息领域,Lessismore少即是多,同样适用在家居生活的清洁有序和知识摄取的适量;情绪抑郁的压力变化上,因为熵能解释高度密集的繁杂大城市生活方式的弊端极简生活的益处、没有生活规律的人容易生病、自律的人大多数健康......因为熵是能量的消耗与毒素增加造成身体阴阳失衡的临界点的支点;甚至熵可以解释清楚此次新冠病毒为什么离世的都是有基础疾病的人。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容器的下层装着红豆,上层装着绿豆,这样红豆、绿豆各自在各自的空间,这就是有序排列。把一根棍子放在容器里搅几分钟,红豆和绿豆原来有序的排列就被打乱了。红豆和绿豆现在是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这就是混乱程度增大了,也就是熵增加了。你拿着棍子继续在容器里搅动,不论你怎么搅动,红豆、绿豆都不会像最开始那样有序地排列在下层和上层,也就是说这个混乱程度不会自发地减小。
人的生长生存就是一个对抗熵增加的过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器,机器的各部分需要协调一致有序工作才能保证人的健康。如果人的大脑发出的信号变得混乱,各组织器官工作混乱,人这个系统的熵就会变大,人就会衰老、生病、死亡。
社会领域中也是如此,一个社会如果无组织、无约束,让其自发地发展,那一定会越来越混乱,因为熵增加。各种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就是在对抗着熵的增加。
上初二时,我对物理产生了好奇,但是对文字的兴趣更大,所以物理化学我几乎很少投入时间思考,只是机械被动地学习课本知识,而且有些知识还听不懂。现在随着知识的丰富,反倒对原来的学习短板,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更感兴趣,今天继续学习理解和思考“熵”的问题。下面也是一段偶然碰上的阅读内容,深度学习AI时,了解过熵的概念。但那时忙于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没有时间深度思考。
“Time,crowdanduncertainty?
时间、人群和不确定性
当牛顿最早揭示F=M(dV/dT)时,它让我们有了「可以控制世界」的错觉,或至少给了我们可以掌控力量的某些理解和暗示。我们不再感到担心,因为每个物体都可由其位置、质量、速度和作用力来计算出轨迹。我们假设每个物体的过去的所有历史都已经被其当前状态所完全包含,并且每个物体都是独立的。在这样的假设下,大量物体之间的大量交互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变得愈发复杂、混乱,也会表现得不确定和随机。时间之矢好像创造了混乱和不确定。而所谓概率,是对大量相互作用下的确定性的物体的轨迹集合的一个近似统计描述。
但是,当我们被隔离在家中,在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中等待时,我们开始怀疑「每个物体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是否真的是我们在试图理解和解释世界时的一个正确的假设。在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中,我们选择性地接受了诸如「物体间的独立性」这样的简单假设,以帮助我们解释复杂的世界。我们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让我们开始相信这就是真理。”
问起一位挚友的生意如何?
“三月下到四月上流量还好,但四月下旬开始调头直下。看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开始了。”
?
栩先生的分析,有些道理:
“年难吗?难。
我们无法预料到赖以生存的世界和现代文明就像瓷器,精美而脆弱。
其实,这正好完美地验证了“熵增理论”。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所以,负熵代表着系统的活力,负熵越高就意味着系统越有序,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会说「生命以负熵为生」。
比如:在每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会把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可是一到周末,我们就会发现房间乱成一团。
“这个过程就是熵增的过程。
没有人住的房子颓败的更快,不放进冰箱的苹果几天就会坏掉,人不吃喝拉撒就会很快生病,不抓管理的企业最后肯定是一片混乱……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熵在发挥作用。
我们人类所有的活着,都是在对抗熵增。
这个理论揭示了,任何环境、任何事物,从有序走向无序都是本能,而要从无序走向有序,所需要的付出要大得多。
就像一个精美的瓷器,从塑形到烧制需要无数道工序,天时地利人和,但摔碎它只需要一秒钟。
小时候玩蚂蚁,一个蚂蚁窝的搭建,可能需要数代蚂蚁的接力奋斗,但毁掉它,只需要小孩子的一泡随机而来的尿。
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即将面临的疫情过后的世界。
新冠病毒的产生,很可能只是自然界周期性的一种变化,就像地震、火山、海啸一样,但它带来的破坏,我们要重新修复,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付出。
疫情中,一个店铺关了就是一下午的事儿,重新开起来就很难了。一家企业破产了,数十万员工没有收入,再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需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更大的真相可能是,受疫情的冲击,很多公司、很多饭店、很多工作、很多生活方式,再也恢复不到从前了。
这就是我想分享的第二个观点: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对抗熵增,不然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在默然中走向消亡(引用自
艾菲的理想)。疫情的爆发,只是让更多人更直接的、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只有直面困难,才不会被困难所打倒;只有采取有力的行动,才不会在焦虑中让事情进一步恶化。
外部环境不好,就要更加注重内部的整合修炼。
用网友的话说:新冠病毒悄然无息的从一个需要被解决的突发事件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生活不能改变,那么被改变的就只能是生活着的人。
疫情的爆发,只是让国与国之间的猜疑链更加明显,丛林法则重新占了上风而已。
整个21世纪最大的势,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现在最大的势,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国家扮演不同的角色,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我们每个人一生也就百八十年,肯定要经历一次大的变革,不管是顺势变革还是瘟疫一类的逆势危机,我们经历了,我们的儿孙可能就不经历了。我想起了爸爸曾对我说过的话:世上一切都是偶然,人都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
就像小时候被班主任选去参加学校舞蹈队。
所以我们解释这个世界,有时候就用舞蹈打比方。
舞蹈是音乐的体操。
舞蹈家用身体和灵魂对话。
阅读一本好书,犹如在心灵世界随着优雅的音乐翩翩起舞。——MINDX
我阅读时就像跳舞、骑单车那样快乐。
总是会记起骑着单车和小伙伴们,驰骋田野的、风儿轻轻吹,树木在耳边刷刷飞过......
一位少年不解:你怎么都是这样的动漫画?
笑着回答:
我童年和少年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啊!
只是那时没有海,只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山、偶尔路过一条小河.....
难道是在用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治愈自己么?
我也好困惑。
CONGCONG
看了MR.KE分享的舞蹈视频,视频里的“爱因斯坦”应该是一位舞蹈扮演者。
我很好奇:
为什么一个跳舞的女人能和爱因斯坦并列?
玛莎·葛兰姆
名字永远是镶着金边的:她头顶着“现代舞之母”的名号,留下了至今仍矗立在现代艺术顶端的舞团、一套被视为现代舞基石的舞蹈体系。
BarbaraMorgan,PortraitofMarthaGraham,LetterToTheWorld
BarbaraMorgan,PortraitofMarthaGraham,s
在玛莎·葛兰姆活跃的年代里,电视尚未普及,大众传媒未曾开花,连用于舞台摄影的闪光灯都不算稳定。与后来的皮娜·鲍什不同,没有电影导演为她立传,她的几部著名作品和日常训练留下了纪录片片段。然而从那些黑白的影像里,很难去想象,这位曾经的女神在台上到底拥有怎样的风采。
BarbaraMorgan,PortraitofMarthaGraham,LetterToTheWorld
摄影师BarbaraMorgan与Martha
开始上第一堂课,玛莎·葛兰姆抽出一条雪纺,以轻松的姿势高举过头,用舞台上一般行走的步伐穿过教室。她想用这一简单的动作向学生们展示,平常的行走能有多大的魔力。
BertramRoss连连用“不可思议”回忆那一瞬间。他形容道:
“仿佛周遭的光都黯淡了,一束聚光打到她的身上,甚至感觉她的肤色都发生了变化。她像一团火一样燃烧。”
玛莎·葛兰姆对自己的舞台魅力也深信不疑。她曾经说过:
“并不是我选择做一名舞者,而是舞蹈选择了我。”
说这番话时玛莎·葛兰姆风头正劲,伍迪·艾伦、后来美国总统卡特的夫人都是她的学生。
而在此几十年前,当22岁的她终于冲破家庭的阻拦决心学舞时,她的老师打量着她评价道:论年龄大了点,论个头矮了点,论身材重了点,论相貌普通了点。
那个时候,她的老师不会想到,这个太老、太矮、太重、太平凡的女孩,会成为一代大师。恐怕连年轻的玛莎·葛兰姆自己都很难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会改写20世纪的舞蹈。
MarthaGraham和努里耶夫,年
传记作者都爱回溯童年,寻找家庭对成功人士最初的影响。不幸的是,在葛兰姆家庭,跳舞并不被认作一个体面的职业,父母的阻拦使得玛莎很晚才正式入门。但仍有些蛛丝马迹可以在传记中书写一笔。在玛莎·葛兰姆很小的时候,她在父亲面前撒了谎。没有指责和惩罚,父亲只是告诉她:“你的动作永远不会撒谎。”后来在回忆录中,玛莎·葛兰姆试图回忆这一童年瞬间,却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当初撒谎的缘由,但她永远记得那个尴尬的时刻以及父亲的话。父亲的这句话被回忆录作者大肆渲染,并冠以“玛莎·葛兰姆成为舞者的第一堂课”的名目。?
BarbaraMorgan,PortraitofMarthaGraham(left),LetterToTheWorld
虽然回忆录《知音》式的笔调让人反感。然而“身体”在玛莎·葛兰姆舞蹈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如今的人们评价起玛莎·葛兰姆,除了“现代舞之母”的高帽子,还不忘“一本自传、一所学校、一座舞团和一套现代舞体系”。经由林怀民、游好彦、许芳宜等台湾舞蹈人的传播,这套“现代舞体系”以对呼吸和身体收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