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常山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说到“石菖蒲”这样的药名,恐怕许多人都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但如果把这几样放在一起——“艾草”、“菖蒲”、“雄黄”——几乎所有的中国人脑海中会立即跳出“端午”这两个字来。是了,这便是端午那天烧起来有浓烈香味的那种草。假如我告诉你,它就是生长于山涧溪流旁、岩石缝中的那种细条形叶子的小草,在你脑海里它的形象是不是就更加清晰了呢?的确,那就是石菖蒲,多年生的常绿草本植物,又叫做九节菖蒲、山菖蒲、石蜈蚣,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它的根状茎在地下匍匐横生,细长而弯曲,有密密的环节,上面还生有须根——虎须;叶子像剑,细条形,中心有脊,光润翠绿;它的花很小,四、五月时开,黄绿色。就因为好生于水边湿地,叶子细长如剑,又让它得了个“水剑草”的别名。
端午,这是一年中与中药联系最紧密的一个节日。中国老百姓对菖蒲的熟悉大多源于端午节悬艾叶、挂菖蒲、洒雄黄的风俗。我一直奇怪,这几种药的效果各不相同,为何要在端午这天用呢?像艾叶,用于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菖蒲能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而雄黄可以解毒杀虫。乍看上去,这几味药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似乎不应该出现在一起,但细细一琢磨,它们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都有特殊的气味,艾草和菖蒲是浓郁的清香,雄黄则是类似蒜一样的浊香。这些挥发性的味道,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等,都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好聪明的古人!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几束艾草、几根菖蒲绑成一束,插在房前屋后、挂于窗畔门旁,清香四溢,令人神清气爽,还可以驱蚊虫、避邪毒。民间还广为流传泡制朱砂菖蒲酒的风俗。端午节前几天,买来菖蒲切碎,浸泡于酒坛中,加入朱砂,到端午那天除饮用外,还用来在家中幼童的额头画上“王”字,同样有趋害避邪的吉祥含义——镇恶。
菖蒲入药的部分是它的根茎,以“一寸九节者良”,气味芳香。它味辛,性微温,归心、肝、脾三经,有化湿开胃、开窍祛痰、醒神益智的功效,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等症。石菖蒲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主风寒湿痹,咳逆,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并且“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这些说得多少夸张了些,但是石菖蒲确实是一味延年益智的良药。
明末清初的一位名医——傅青主有一个石菖蒲的妙方:用石菖蒲3克、黄连6克,水煎服,治疗口舌生疮非常管用,往往一剂而愈。傅青主指出:“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舌乃心苗。此方不奇在黄连,而奇在菖蒲,菖蒲乃引心经之药,此所以奏功如响也。”根据这一经验,后来有些老中医就给一些胸闷胀痛、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药方中添加6~10克石菖蒲,帮助除闷止痛,非常有效。需要注意的是,石菖蒲辛温,阴虚血热的人不宜服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山西运城的垣曲县就出产一种菖蒲药酒,被历代的皇家视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并一直流传至今。《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足见菖蒲酒有提神、化痰、明目、轻身坚骨之功,对治疗关节炎和畅通血脉都有奇效,常饮还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除了泡制药酒,菖蒲还可配制多种茶饮。用石菖蒲10克,腊梅花3克,桔梗6克,沸水浸泡代茶饮,具有清咽利喉的作用;用石菖蒲3克,酸梅肉5枚,红枣肉5枚,三味加水共煎汤,再加入红糖做成菖蒲梅枣饮,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失眠、健忘、不思饮食等,它还特别适合冠心病患者日常饮用,可以增加心肌供血量。以茉莉花、石菖蒲各6克、青茶10克,沸水冲泡而成的茉莉菖蒲茶,可理气、化湿、安神,也可治疗失眠多梦。还有一款菖蒲安神镇静茶,把龙齿9克、石菖蒲6克一起装入纱布袋中,放入暖瓶里,冲入亳升开水,当茶喝即可,这茶可以治疗癫痫、癫狂、心神不宁、劳神过度、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心悸等症。但是,感冒发烧者不宜饮用。
菖蒲的好处还不止这些,除入药之外还有另一大功用——可作案头赏玩摆设。写到这里,立时回想起了早在几年前见过好友自己动手制作的花叶菖蒲盆景。那样翠碧而鲜妍的一丛菖蒲配上时尚的原木桶形花盆,桶内填满洁白的鹅卵石护根,最后添注清水一汪。书桌上平添了这么一位绿色伴侣,养眼养心、怡情悦性自不必说了,只需想想它从那远离尘俗的碧水青山中来,从头到脚都带着丝丝缕缕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灵之气,怎不教人由衷地对它生出爱慕之情来呢?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