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9159.html
年,四岁的王伦碧到了重庆城区千厮门,此后在天成巷、纸盐河街、书院街一住就是七十多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千厮门是什么样子?洪崖洞、纸盐河街呢?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如今老人已经搬到浮图关下居住,一列列轻轨每隔几分钟就从老人窗前飞驰而过,胶片一样的场景很容易将我们带回到七八十年前的河边码头。
▲
口述人丨王伦碧口述时间丨年4月
全文约字,阅读需6分钟左右
从成都到重庆△刘靖霆摄
我老家是成都金堂。爷爷是个弹花匠,一边走一边做生意,后来到了眉山落脚。我父亲叫王洞庭,他在眉山街上开了一个布鞋铺,经营传统的圆口布鞋。
因为婆婆和妈妈的关系很不好,所以父亲的鞋店生意也不做了,想到外地去谋生。这个时候,一个亲戚恰好在重庆,所以我父亲就到了重庆,当时叫取“铺保”,找工作都要保人,父亲没有什么文化,通过亲戚介绍上了民生公司的轮船当服务员。
△两江夜景
父亲最初是跑重庆—合川航线,后来陆续跑重庆至宜昌、汉口,重庆至泸州、叙府的航线。当时民生公司的薪水优厚,所以父亲站稳脚跟后就把母亲、哥哥和我接到重庆,我们就在千厮门的天成巷落户,那应该是年的事。
从千厮门到洪崖洞△洪崖洞
千厮门是重庆商贸业最繁华的码头之一,河边有一个盐码头、一个纸码头,所以有条街叫做纸盐河街。码头上是数不清的竹木捆绑的房子,重庆到北碚、合川的客船停在盐码头,到涪陵、长寿的客船则停靠纸码头。
△洪崖洞美食街
旅客从千厮门码头下了船,往上走就是纸盐河街,这里差不多是二十四小时的闹热:天不亮就有人开始卖油条、小面和各种小吃。当时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生意,叫“卖洗脸水”。因为在河边赶船的人多,有的人怕误船,所以就必须住栈房。那时候的栈房不比现在的旅馆,没得毛巾给客人洗脸,所以客人要在河边花钱买洗脸水,借用商贩的毛巾洗脸。早上赶船的旅客走了,各种生意差不多都开始营业了:开茶馆的、卖香烟的、经营肥皂生意的,另外从涪陵、长寿运上来的鸡蛋、鸡鸭也多得很。街上还有一种门店叫“纤藤店”,是用竹篾加工成拉纤的藤索销售。各式生意一直要忙到晚上,街上又是各种小吃、夜宵叫卖声,一直要到深夜。卖夜宵的还没有收市,早上卖油条的又开始生火了。这种闹热的场面基本上天天如此。我记得街上最著名的美食是邓婆婆的一个挑挑生意:在猪肚里面装糯米、饭豆、绿豆,然后炖汤,尽管是个小生意,但在千厮门是卖出了名的。
△如今的天成巷美食云集
纸盐河街再往上走就是天成巷。与纸盐河街不同,天成巷基本上都是住家户,这条街很长,我们当时就住在天成巷号。从天成巷再往上就是洪崖洞。在我小时候,洪崖洞里面还供有菩萨,但已经没和尚了。我记得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时,大家都往洪崖洞躲,炸弹就在我们头上落下,整个城市都地动山摇。我当时都已经念小学了,警报一响,用背篼把衣服背起就往洪崖洞跑。
另外,在千厮门还有几个比较大的工厂,比如在豆腐石、镇江寺街的肠衣厂、卷烟厂。
从念书到结婚△唐安冰摄
重庆解放前的有钱人一般住大梁子、朝天门,而千厮门周边历来是生活条件一般的劳动人民在居住。靠近河边的房子都是用竹子捆绑而成的,因为年年都要被水淹。我们住在天成巷基本上不担心洪水,所以才是有柱脚的夹壁房子。
当时朝天门片区有两所比较知名的小学,一所是公办的马王庙小学,一所是私人的开明小学。我读的是马王庙小学(笔者注:马王庙中心国民学校),每天经过纸盐河街,过月台坝儿和盐码头、纸码头,再沿着朝天门的城墙走就到了学校。公立学校各方面都很正规,要教白话文、古文,还要上外语课。大家看不起私立的开明小学,所以当时有句开玩笑的顺口溜是:“开明校,洋污教,男的抱到女的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庆的香烟和火柴品牌
从马王庙小学毕业后,我考取了巴县女中,这是重庆第一所女子中学。但母亲说女娃儿能识字就行了,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所以年,我十二岁以后就没有念书了,在家带亲戚的娃儿。
年,我与郭仲凯结婚。郭仲凯比我大六岁,十五岁就从军入伍,参加过抗日远征军。他在汽车连,到过缅甸等国。抗战胜利后,他转业回到地方,在朝天门水上派出所当警官。当时朝天门派出所有个巡逻船,他经常开船沿江巡逻,而我经常到河边洗衣服,他把我看起后就上门提亲。
重庆解放前我们家的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在天成巷算是富裕的家庭,父亲在民生公司赚了不少钱,母亲喜欢打麻将,而我日常空闲就到正阳街的青年会看电影,到五一路听川戏。郭仲凯当时已是三等警长,工作也比较稳定。
从杂货到副食△千厮门大桥
重庆解放后,郭仲凯就没有当水警了。一家人要维持生活,我们这才开始考虑做生意。
重庆解放后,千厮门商业进行整顿,第一个变化就是镇压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我还记得住在我家对面的刘志文(音),因贩卖鸦片和从涪陵抢女子成婚,就被枪毙了。
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之后,千厮门的商业得以恢复。我们最初是在天成巷一个栈房下面摆摊卖香烟。当时住栈房的人还是多,我们在小米市进大刀牌香烟,就在栈房门口卖。随后,我们又在临江门批发黑猫肥皂来卖,还有就是销售草纸,这几样商品的生意都还不错。
△刘靖霆摄
我哥哥善于画画。重庆解放初期,他给街道画巨幅马克思、斯大林、毛主席头像,参加了游行。他的这个技能被领导看上了,安排他去北碚读书,学习地质勘探。当时我父母在天成巷给我买了房子,又在纸盐河街给哥哥买了房子,他的房子当街,他走后我们就搬到纸盐河街开店做生意。
过了几年,千厮门的生意就逐渐不好做了,最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进城的农民少了,二是对商人看法不一样了,一些人担心成为剥削阶级。后来,我们参加了公私合营。对于公私合营,我们当然举双手欢迎,毕竟拿工资吃饭了。
公私合营后,郭仲凯到了大溪沟禽蛋商店上班。年我也参加工作,到了千厮门副食商店,主要是卖酱油、醋、甜酱、油盐、白酒,一直工作到年退休。
-end-
记录整理者丨重庆思勉史学社裘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