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75.html
内容摘要
中医药旅游已经在我国许多省份自发地开展起来。东南亚诸国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对中医药文化情有独钟,面向华侨华人市场做好中医药旅游工作大有必要,目前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用中医医术治病;二是发展中药材和中成药购物;三是增加保健按摩等产品;四是发挥医药博物馆和中药种植园的作用。
所谓中医药旅游,是指以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依托,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的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多种旅游活动。具体包括如通过旅游寻医问药、参观中药种植加工基地和中医药博物馆、参与中医理论指导的养生保健康体休闲活动等。
一、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现状
(一)各地自发开展并各具特点
我国中医药旅游是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兴起而发展,目前业已成为中华大地较为普遍开展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遍及大多数省份和中医药行业的许多部门。
在首都,北京中医药大学早就承担境外及港、澳、台地区旅游观光者的医疗咨询服务。与国内文化旅游团体合作,对旅游观光者开办中医养生保健、药膳等中医科普知识讲座,提供中医医疗保健、中医按摩推拿等服务。医院则早在年就被批准为旅游涉外定点单位,一方面满足了海外游客对东方古老医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为游客解除了旅途疲劳。甚至解除或缓解了某些游客多年的病痛,成为他们旅游的意外收获。医院早在年就先后开办了两期日本学员参加的中医研修班,接待了四批来自欧洲、北美洲的旅游团,中药房成了客人们很感兴趣的地方,看着那些普普通通的草根、树皮、鲜花经过炮制后变成了防病治病的妙药,纷纷拍照留念。原位于丰台区花乡的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年对游客开放,成为集中医、中药和搜集历代医具、医案于一体的兼具旅游功能的商号、药铺。
天津天士力集团年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天津唯一一家“首届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医药旅游市场越做越红火。西青区的峰山中医药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是以峰山药王庙为依托,以名贵中草药种植、科技产品展示、中医药实验培训、庙前广场、民俗街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药”文化生态旅游区。安徽亳州“中医药文化园”旅游项目按AAAA级风景区标准设计,主要建设游客中心、药膳、药浴、药饮等保健场所、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植物园、参与性旅游活动和专家诊疗园区、五禽戏、五禽剑等中医药文化展演馆和综合服务区。年9月的中国药博会上,集中展示了以药膳、药酒、药茶、药浴为代表的中医药保健品及新开发的药枕、药衣、药被,众多参会者积极选购养生保健旅游商品。
广东佛山旅游多年来大打“产业观光牌”,传统的医药行业成了佛山旅游莫大的“无形资产”。中药游让外国游客不爱鲜花爱草药。政府也明确表态要发掘中医这块宝贵资源,让游客到佛山旅游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梅州市的华银(百药园)南药科普基地年被广东省科技厅、省旅游局等单位命名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该基地目前种植中草药药材近种,游客可通过百药园增进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在珠海风景秀丽的三台石下,建有大型健康主题公园中药谷,这是一座以中华养生保健文化为主,融入SPA水疗与中药药浴、药膳等中医药概念,及旅游、保健、娱乐、饮食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主题公园。广西药用植物园投资7.2亿元建设了立体的“本草纲目”,全力将“本草纲目”打造成广西中医药旅游基地,吸引了不少日本、韩国和港澳台的游客。他们的口号是:中医药旅游,让你在旅游中体验养生之道。
吉林长春净月潭国际中医保健文化休闲中心,已经引资建设4亿元的国际中医药保健文化休闲项目。主要由吉林中医中药博物馆、中医医疗康复中心、中医全息美疗中心、休闲与游乐中心四大功能区组成。江苏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年10月开馆,蜚声宇内的“吴门医派”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博物馆集展示、医疗、旅游为一体,共设中医历史及发展、相关古籍、文物、医疗器具的展厅八个,后厅“养生苑”设有养生药铺和养生茶座,并开设由名医坐诊的养生专科门诊。已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地的数千名游客和医学界人士加入了苏州中医文化旅游的行列。年,扬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开始接待游客。该馆详细介绍了当地乃至江南地区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对游客弘扬祖国传统的医学知识。年,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杭州胡庆余堂等单位就已经多了一项新功能——接待外国旅游者,先后有美国、加拿大、瑞士、韩国、日本等地的几千名游客前来“医疗旅游”。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已被纳入杭州一日游外的所有旅游线。
济南市旅游局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联合推出的中医保健修学旅游,通过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使国内外旅游者初步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掌握简单的中医自我保健治疗方法,给修学旅游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山西省抢救性地对扁鹊庙及扁鹊墓采取保护措施,并依托扁鹊及多位历史名医的祭祀场所,开发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二)业已形成几种模式类型
中医药旅游发展2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以下四种稳定的模式类型:
1.求医问药型
这一类型的旅游者往往是中老年人。他们往往自身罹患某种疾病,抑或是家中亲人患有某种慢性病或重病。通过到中国大陆旅游,借机寻医问药,达到多种收获的目的。
2.观赏认知型
这一类型的游客比较多,几乎每个年龄阶段都会出现。借旅游之机,到一些中医药种植园,或者中医药博物馆,去亲眼目睹中药材是怎样从地里长出来的,茎、叶、花、果、根、皮各是什么样子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和中药炮制、针灸按摩的器具又是怎样的等等,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见识,还影响到生活中应用中医药的信心。
3.保健按摩型
游客在旅游途中接受药浴、中医按摩等治疗,既能缓解旅途中的疲劳,又可强身治病,还能欣赏独特的保健方式,故多乐于参加。
4.成药采购型
中药有药材、饮片、成药三种类型,从中医治病来讲,最好的治病方式是服用煎熬的汤药。但旅游者游程短暂,很难在旅游途中煎熬、服用,故多数人比较欣赏的还是携带方便、服用省事的中成药。以前在我国,中成药的销量远不如药材,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人多没有熬制汤药的耐心和时间,故近年中成药的销量早已超过药材,特别是一些疗效稳定的中成药。
(三)大好形势鼓舞市场扩张
据上述中医药旅游发展状况,几乎所有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看好了这一巨大的旅游市场,结合当地的中医药资源,提出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如青海省在建成“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之后,把医药旅游的调子唱得很高。许多地方在看到发展中医药旅游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之后,纷纷向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市场努力,积极考虑筹划未来多少年的中医药旅游的发展。
二、华侨华人的中医药文化情结
(一)华侨华人众多,中医药历史悠久
中医药之所以在东南亚有广阔的市场,中国古老文化的血脉传承是一个重要原因。有华人的地域,就有华人文化。
东南亚诸国是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世界近万华侨华人中,东南亚占了90%,故东南亚是我国中草药经久不衰的市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早在公元前13~14世纪,中医药就随着华人的移民进入了该地区,起初仅为华人自己防病治病之用,随后就被当地居民所接受,有些还被融入了该国的医疗体系,为当地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例如,中医药在新加坡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那里医院、中医诊所,此外还有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一千多家。据粗略统计,新加坡每年中医求诊人数达到万人次,每天12%的门诊病人是选择看中医。在马来西亚,漂洋过海的华人祖先把我国中医药瑰宝带到这块土地上,作为战胜疾病、保障健康的法宝。许多城市居民均服用过中药,有的治病,有的保健。
13世纪中期中医药传入泰国后,随着华人的日渐增多,中医药行业十分繁荣。越南与我国地域相邻,历史上民间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中医药就已传入越南。隋唐时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脉经》等传入越南,一些医师也来到越南,治愈了许多患者,受到尊崇。南宋以后,中药材成为输入越南的主要商品。到明末清初,大批华人移居越南,不少华侨中医师在行医或开中药店销售中药,20世纪初,在华侨华人较医院。
在印尼,近年来,随着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中医药在印尼重新得到发展。据目前统计,全国已有中医师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椰城、万隆、棉兰、泗水等城市到处都可看到中医诊所。
菲律宾华侨、华人大多保留了中国传统生活习惯,中医药在他们中间享有很高的信誉,旅菲华人患病时多求助于中医药,其中以服用补药者居多,故菲律宾的中药市场相当繁荣,潜力很大。这些都说明菲律宾人对中医药潜在需要还相当强烈。
(二)中医药应用广泛,早已深入人心
漂洋过海的老华侨,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扩散者。是他们将古老的中医中药文化带到了所在国家和地区,并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了后人。而一代又一代人的用中医中药治病的实践,使得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在新加坡,中药店多为家庭药房,店面不大,但老板大多精通中药、懂得中医,店内设有制药小作坊,外聘坐堂医,因此当地居民偶感时邪或身患小病则直接去中药店,稍作咨询即取药服用。当地流行食疗,自配药膳。无病也去中药房,选购参、芪、杞子、冬虫夏草等补药加入家禽野味,煲汤长饮,自觉可以健身强体。且中成药服用方便,深受华人喜爱。
目前,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0余家,街头随处可见药材商店的招牌,店主一般懂得中医药,以出售药材、补品和百货为生,也能切脉诊病,或设有中医诊疗病室。
泰国是除中国外第一个认可中医合法化的国家,中药有较好的市场。两国有关中医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受到泰国民众的欢迎。年泰国卫生部以法律形式批准中医在泰国合法化,其副总理兼卫生部长空·达巴兰西说,建议在中国支持下,把泰国建成为东南亚中医学培训、研究和治疗的中心。泰国现有中药店余家,多有坐堂中医师诊病,医院广泛应用中草药和针灸治病。近年来,中成药在泰国风行,受欢迎的品种有:人参茶、人参蛤蚧精、活性人参胶囊等。
越南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这些药铺一般都设有传统的汉药处方。越南所需的中药除少数自产外,80%以上依赖进口,现从我国进口的中成药就有多种。在药店内,有些中药药名、陈列方式和计售方法都与我国极为相似。中成药在当地的销售日趋扩大,受到越南人民的青睐。
(三)文化背景一致,便于情感接纳
由于中西之间思维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医药文化的差异,在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要求对中药有精确和可信度高的药理药性报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与西方的中药贸易。而在东南亚地区,由于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的思维背景,和祖辈应用中医药的显效经验,因而对中药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够很好地接纳。这使得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到中国的旅游途中,均能对中药制品青眼有加。
另一方面,相对与于西医西药,中医中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长。而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周期长,耗资大,成功率低,且在人们经受多次药害之后,加深了对合成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人们开始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应用历史的中草药。
(四)价格相对低廉,市场空间较大
中医之所以能日益为东南亚华侨华人所接受,并得以发展,除了华侨华人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这种类似本国土医的中医外,最重要的还是中医药实践已证实了其独特的疗效,治愈了许多西医和本地各科医生束手无策的病例,是显见的疗效巩固了信心。因此,目前,不单是一般民众,一些地方官员碰到疑难病症,也找中医师诊治。
中菲两国是近邻,中国医药发展水平迅猛,其价格也能符合菲国民的消费水平,是菲政府重点合作对象。中医药便宜的价格,良好的疗效对菲中下层国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越南使用的中药材的原产地基本是中国,其贸易额也相当可观。在胡志明市等地,通过各种渠道而来的中药材,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在许多专门出售中成药的商店里,几乎各种丸、膏、丹、片、胶囊、精、糖浆等中药制剂,以及中药茶及冲剂等应有尽有。此外还有20多种中药药酒在市场上也相当走俏。这与中药材相对西药的低廉价格直接有关。
三、面向华侨华人市场的中医药旅游开发
针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来华旅游市场,我国的中医药旅游开发应该从这样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用中医医术接受求医治病;二是用中药材和中成药应对购物;三是以保健按摩等产品增强对中医药的信赖;四是以博物馆和种植园深化对中医药的认识。下面分述之。
(一)用中医医术接受求医治病
如前所述,医院数年前就开办了多期外国学员参加的中医研修班,接待了好多批来自欧美的旅游团。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专门开设了由名医坐诊的养生专科门诊,已有数千名外国游客加入了苏州中医文化旅游的行列。医院与胡庆余堂一起,早已开始接诊外国旅游者,先后有美国、加拿大、瑞士、韩国、日本等地的几千名游客前来“医疗旅游”。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用良好中医医术接受旅游者的求医问药,是一种极好的中医药旅游形式。中国大陆中医的医疗水平,完全值得东南亚旅游者信赖。
(二)用道地药材和中成药应对购物
近些年来,中药市场出现了中成药比中药材畅销、治疗性中药比滋补类中药好销的新特点,这种变化既与国际市场医药行情有关,也与大批的旅游者进入中医药专项旅游的行列中有关。
懂行的东南亚游客知道,中药材有个道地不道地的问题。其历史背景是:野生植物药材经过长期的采收加工和临床应用,逐渐出现了一些质量好、疗效高的药材以及生产这些药材的产区,这里产的某种或某几种药材质量特别好,因而称之为“地道药材”。如河北唐县的远志和承德地区的“热河黄芩”,内蒙古杭锦旗、鄂托克前旗的甘草,辽宁凤城、宽甸的细辛、五味子,吉林长白山区的野山参、关木通,黑龙江的关黄柏、关龙胆、关防风,江苏句容的“茅苍术”,浙江淳安的山茱萸,安徽霍山的石斛,福建仙游的青黛,江西的蔓荆子,河南洛阳的丹参,广东高要的巴戟天,广西的钩藤,四川松潘的松贝母,贵州的天冬,云南丽江的茯苓,青海玉树州的冬虫夏草和西宁的大黄,宁夏的银柴胡,新疆的伊贝母等等。全国的道地药材约二百种,分布于川广云贵、南北浙怀、秦陕甘青。东南亚旅游者因旅游来到这些地区,在观赏大好河山的同时,又能购买到相对低廉的当地的道地药材,会感到游得很“值”。
东南亚几乎所有国家的华侨华人,都对中成药情有独钟。中成药一向以其适应性广、疗效确切、标本兼治、口感良好、副作用小、服用和携带方便等优点,深受东南亚人民的喜爱。其中尤以疗效快的中成药和中药西制品种深受垂青。因而在各大旅游景点增加著名品种的中成药的供应,无疑是一明智之举。
(三)以保健按摩等产品增强对中医药的信赖
前已述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医院早就承担境外旅游者的医疗咨询服务,对旅游观光者开办中医养生保健、药膳等中医科普知识讲座,提供中医医疗保健、中医按摩推拿等服务,满足了海外游客对东方古老医学的好奇心,也为游客解除了旅途疲劳,甚至解除或缓解了某些游客多年的病痛,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对中医药的信赖。
在年9月的安徽亳州中国药博会上,集中展示了以药膳、药酒、药茶、药浴为代表的中医药保健品及新开发的药枕、药衣、药被,不少外国旅游者积极选购养生保健旅游商品。此外,含有中药的生活日用品也是一类可以面向东南亚旅游者的购物品,如织物、服装、床上用品,还有内衣、衬衫、护腰、睡衣、鞋垫、护肩,香波、药枕等等,皆大有文章可做。
(四)以博物馆和种植园深化对中医药的认识
各种形式、各种所有制的中医药博物馆,在我国现已有多家,如杭州胡庆余堂、北京御生堂、山东东阿阿胶博物馆、扬州中医药博物馆,另外还有吉林、安徽亳州、安徽南阳等地的博物馆,在北京还有“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制药集团,均是爱好中医药旅游的游客的好去处。而广西药用植物园、天津西青区的峰山中草药种植园等,更是旅游者认识中药,欣赏草药的“中药科普”景点。
//孙天胜,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特聘专家,原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旅游局A级景区评审员。此文是他多年前发表在《东南亚纵横》杂志上的文章。
//感谢观看!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