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正是健脾除湿养胃时

白癜疯 http://www.sjqbdf.com/m/

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开始。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因为今年有两个中伏,所以估计立秋以后还要热一段时间,天高气爽、月明风清还要等几周。

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农历六月为长夏范畴,今年立秋节气尚在长夏之内。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长夏季健脾养胃是养生主旨。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当出现脾虚湿困时,应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或者减少、清楚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资,而中成药就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养胃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滋阴养胃的中成药:复方鲜石斛颗粒

鲜石斛、葛根、三七。辅料:蔗糖、枸橼酸。

滋阴养胃,生津止渴。用于胃阴不足所致口干咽燥,饥不欲食,烦渴。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薏芽健脾凝胶(儿童)

山药、薏苡仁、大枣、白扁豆、山楂、麦芽、莱菔子。

健脾益胃,化湿消滞。用于小儿厌食症所见面色萎黄,消瘦神疲,纳差腹胀,腹泻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fb/5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