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爲遠志,出則爲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
(選自南朝?劉義慶《世説新語?排調》)
谢安起初抱有隐居东山的意愿,后来朝廷征召的命令多次下达,迫不得已,就任了桓温属下的司马。当时有人给桓温送药草,其中有“远志”。桓温拿来问谢安:“这种药又叫作小草,为什么一种药物却有两个名称呢?”谢安没有马上回答。当时郝隆在座,随声回答道:“这很容易解释。待在山中就是“远志”,出了山林就是‘小草’。”谢安颇有惭愧之色。桓温看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这句言并不坏,也极有意味。”
远志,属多年生草本。《神农本草经》谓可“益智慧、强志”,因以功效而名之。古人认为,此草服之可强志而致远,故名远志。药用其根,称为“远志”;地上部分称为“小草”,亦有益精、补阴之效。古时根苗通用,现今多用“远志”,稀用“小草”。
远志世谓益智安神强志之品,历代多有记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并谓:“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早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仙药篇》云:“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不忘。”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孔圣枕中丹,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中的状元丸,都以远志作为主要成分。这些方剂已被后世视为治读书善忘之良方,誉为“教子弟第一方”。
“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虽是一句戏言,但它毕竟道出了远志命名的一些含义,很有风趣,故流传至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