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荨麻疹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分为5型进行辨证治疗。
1、风热证
本证发病较急,风团鲜红灼热,遇热重,得冷轻,剧烈瘙痒,伴有发热,恶风,心烦,口渴,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方选消风散加减:
生地10g,地肤子15g,浮萍15g,苍术10g,栀子10g,苦参10g,蝉衣15g,生甘草10g,车前子15g,白鲜皮20g,防风15g,牛蒡子15g,知母10g,石膏20g。
伴有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20g,山豆根10g,玄参10g。
2、风寒证
本证表现为风团色淡,遇寒重,得热轻,伴畏寒恶风,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选桂枝汤:
麻黄10g,桂枝15g,杏仁10g,白芍15g,白鲜皮15g,陈皮10g,僵蚕15g,防风15g,羌活15g。
伴关节痛者,加秦艽10g,威灵仙15g;恶寒怕风者,加黄芪30g,白术10g
3、肠胃湿热证
发疹时伴脘腹疼痛,拒按,纳呆,呕恶,神疲乏力,便干或溏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表里双解、通腑泄热。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大黄10g,连翘15g,茵陈15g,栀子10g,苍术10g,茯苓15g,石膏10g,黄芩10g。
大便溏泄者,去大黄,加薏米、山药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各10g;有肠道寄生虫者,加乌梅肉15g,使君子肉15g,槟榔20g。
4、气血两虚证
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劳累时尤甚,日久则气血耗损,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宜补气养血。
方选八珍汤加减:
生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皮15g,生地15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川芎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生甘草10g。
影响睡眠者,加夜交藤20g,五味子15g,远志、酸枣仁各10g。
5、冲任不调证
多见于妇女,风团出现与月经期、妊娠期有关,伴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紫或有瘀点,脉弦。治宜调摄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
仙茅15g,淫羊藿15g,当归15g,知母10g,黄柏10g,巴戟10g,生地15g,川芎10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10g,大枣15g。
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年11月来诊。患荨麻疹已近10年,风团反复发作,每于午后或夜间出现,痒不甚;伴头晕乏力,神疲倦怠,时时怕冷,下肢尤重,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血虚风燥证)。
治法:补气养血、温散寒邪。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药用当归15g,生地10g,白芍15g,川芎10g,党参15g,首乌20g,荆芥10g,防风15g,刺蒺藜15g,黄芪30g,炙甘草10g。
二诊:上方服6剂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改生地为熟地,加淫羊藿15g,巴戟15g,益母草15g。
三诊:前方服半个月,风团减少,隔日或二三日而发,诸症亦改善。守方不变,继服1个月。后改服玉屏风胶囊。半年后复诊未见复发。
讨论
本病的发生,诱因虽多,但总与风邪有关,中医理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多挟寒、挟湿、挟热为患;又因风为阳邪,具有向上、向外散发的作用,故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肌表:又因风性善行数变,发病迅速,“无风不作痒”,故本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因此无论何种证型,都应加入祛风散邪止痒之药。
治疗的前提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发病原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笔者发现大多数患者对某种或几种过敏原有明显反应,其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因而患者要保证室内清洁无尘,室温不宜过高;室内不宜摆放花草,不宜饲养宠物;所用的毛毯、地毯、凉席等物品要经常清洗。
本病可因食物而诱发,以鱼、蛋、奶等蛋白质食物为主。因食物引发者,要禁食致敏物;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功能障碍,长期消化不良,或腹泻,或便秘,或有肠道寄生虫,这类病人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其消化情况,要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有肠道寄生虫者要服用驱虫药,应长期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附:荨麻疹的中医外治法
佘俊卿:
用中药熏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治愈43例,显效35例,有效8例。
方药为:苦参、白鲜皮、当归、牡丹皮、地肤子、蝉蜕、防风、蛇床子、乌梢蛇、土茯苓、紫草、丹参、红花各30g。
朱越洋:
用消疹散敷贴穴位治疗急性荨麻疹52例,总有效率%。
具体方法如下:
①药物组成:蝉蜕、细辛、防风等量,研成细末,加人适量冰片。
②用法:取消疹散0.2~0.4g置于麝香虎骨膏中,外贴曲池、大椎、悬钟、梁丘穴。
风寒型加列缺;
风热型加外关(除大椎外均为双侧);
腹痛、腹泻加神阙。
每日1次,外治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
胡文钊:
用药物热浴法治疗慢性荨麻疹95例,总有效率91.2%。
方药为:防风、艾叶、荆芥、白鲜皮、生地黄、蛇床子各20g,苦参30g。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网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