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中药在肿瘤预防中的应用探讨
邢蓓蓓1,程海波2,沈卫星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研究室,江苏省抗肿瘤验方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实验室,江苏南京;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最新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天新增肿瘤病例约为1万例,每分钟就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与年相比,癌症新发人数继续上升,增幅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报道,中国新增癌症病例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恶性肿瘤已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高危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基因结构变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现代肿瘤学专家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了肿瘤三级预防的概念?中医药在肿瘤预防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防病策略,即“不治已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危等方面?药食同源中药是中医药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恶性肿瘤的预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试就药食同源中药在肿瘤预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01
药食同源概述“药食同源”是指某些药物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属性,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对某些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药食同源理论最早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某些食物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作用?故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后世的长期实践中,药食同源理论不断发展?《黄帝内经太素》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千金方·卷二十六·食治》中提出:“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充分体现了食物可用以治疗疾病的作用?孟诜的《食疗本草》集“药食同源”理论之大成,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膳学专著?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记载的“四时所宜”?“食疗诸病”等内容,以及许多的药膳方剂,反映了药食同源?治未病的理念?在现代,药食同源类药物在许多疾病的预防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药膳和食疗法也越来越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国家卫计委公布年药食同源原料目录包括种中药,另有种中药可用于保健食品?所有中药均具有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的优点,明确了药食同源中药的使用范围,为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提供了明确提导?
02
药食同源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与其功效主治密切相关,是中药组方配伍的基础,也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药食同源中药虽然兼具食物的用途,但同样具有性味?归经的不同,是药食同源中药充分发挥其养生?防病等的基础?按《中华本草》中所述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为标准,现将种药食同源的性味归经整理如下?
2.1药食同源中药的四气种药食同源中药中,寒性药物有16种,占15.84%;凉性药物有10种,占9.9%;热性药物5种,占4.95%;温性药物36种,占36.64%;平性药物34种,占33.66%?可见温热性药物占比最高,而寒凉药物占比较少,性味偏平的也占有三分之一,提示药食同源中药大多为偏于温补和平补的特点?
2.2药食同源中药的五味辛?苦?甘?酸?咸为中药之五味,五味各具不同功效,其中辛味药发散?行气?润养;甘味药滋补?和中?缓急;苦味药泻火?燥湿?泻下;酸味药收敛固涩;咸味药软坚?散积?润下?种药食同源中药中,甘味药物最多,为48种,占47.52%;辛味药物33种,占32.67%;苦味药物12种,占11.88%;酸味药物7种,占6.93%;咸味药物仅1种,占0.99%?提示药食同源中药大多偏于辛甘,偏于滋养,且其味易于被患者接受,有利于疾病预防需长期服用的特点?
2.3药食同源中药的归经归经为药物作用的定位,是中医药理论独有的对药物作用靶向的认识,一种药物可归多经?在种药食同源中药中,可归脾经的有71个,占70.3%;可归肺经的58个,占57.43%;可归肝经的55个,占54.46%;可归胃经的53个,占52.48%;可归心经的36个?占35.64%;可归肾经的31个,占30.69%;可归胆经的8个,占7.92%;可归大肠经的23个,占22.77%;可归小肠经的7个,占6.93%;可归膀胱经的11个,10.89%;可归心包经的3个,2.97%;可归三焦经的1个,占0.99%?
03
药食同源中药的抗肿瘤相关功效3.1直接抗肿瘤作用根据文献检索发现,在种药食同源中药中,75种中药被报道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占74.25%?如现代研究证明马齿苋活性成分能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马齿苋生物碱能抑制人A-肺癌细胞?Hla细胞和Hp-2细胞的增殖,马齿苋多糖对Hla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马齿苋脂肪酸对Hp-2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马齿苋黄酮对RD细胞体外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马齿苋甜菜红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具有增效减毒作用?鱼腥草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Tang等研究发现鱼腥草提取物可通过线粒体依赖的途径诱导人原发结肠腺癌细胞凋亡?薏苡仁具有干扰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调节细胞核因子NF-κB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发挥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因子分泌,能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
3.2增强免疫力根据文献检索发现,在种药食同源中药中,44种中药被报道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占43.56%?如任杰红等研究证明人参皂苷Rg1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大鼠血清中IL-2?补体C3?C4的含量也有显著提高?人参皂苷Rg3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性?鱼腥草也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患者的内源性NK?CD3+?HLADR+细胞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协助抑制肿瘤?
04
药食同源中药在肿瘤预防中的应用原则复方配伍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重要方式,可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达到增强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目的?因此,药食同源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可以肿瘤预防中发挥其最大功效?而其配伍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一定的原则?
4.1遵循中医肿瘤病机理论指导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其特有的病机演变过程,抓住肿瘤病机核心是临床预防和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癌毒”病机学说已渐渐成为共识?“癌毒”学说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集六十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创新提出的中医肿瘤病机学说,认为癌毒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诱导而生成,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在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正气亏虚等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伤及机体,酿成癌毒,以致气滞?血瘀?痰凝?湿阻等胶结于局部,形成癌肿?癌毒产生后常兼夹痰?瘀?湿?热等相关非特异性病理因素共同为病,随体质?病邪?病位而从化,表现证类多端,终至邪毒损正,因病致虚,留着而滋生?增长?复发?转移,具有隐匿?凶顽?多变?损正?难消等致病特性?其致病机制包括:癌毒留结为肿瘤发病之基,癌毒自养是肿瘤生长之源,癌毒流注乃肿瘤转移之因,癌毒残留为肿瘤复发之根,癌毒伤正是肿瘤恶化之本?正虚为本,邪毒为标,临床防治因以祛毒扶正为大法,并贯穿于肿瘤防治的始终?
因此,药食同源中药在肿瘤预防过程中也应遵循“癌毒”病机理论而组方,方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方药组成中,可分为祛毒和扶正个两方面?根据“邪之盛则为毒”的中医认识,祛毒药物可包含祛除热毒的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马齿苋?夏枯草等,祛除痰湿的薏苡仁?余甘子?茯苓等,祛除瘀毒的姜黄?桃仁等?配合扶正药物,如人参?莲子?桑椹?黄精等,可以达到更好的预防肿瘤的效果?
4.2根据肿瘤发病部位的不同合理组方中药具有一定的靶向特征,即归经,可针对性的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因此,在运用药食同源中药预防肿瘤时,可根据所要预防的特定部位的肿瘤,而运用对应归经的药物?在种药食同源中药中,可归脾经?胃经和肝经的药物所占比例较高,提示药食同源中药对预防消化道肿瘤具有一定优势?
4.3根据人群体质合理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药预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不同的个性往往呈现不同的体质特点,即使针对的是同一种肿瘤的预防,预防的人群体质往往存在差异性?因此,应在充分的辨证基础上,把握对象的体质特点,根据药食同源中药的性味,针对性的进行配伍组方?
05
药食同源中药在肿瘤预防中的优势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慢性渐变的过程,决定了肿瘤的预防也是一个长期干预的过程?肿瘤预防包含多个方面,如健康教育?生活习惯调整?肿瘤指标筛查和监测等,而药物干预式的预防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可以针对性的消除癌前因素,但由于干预过程较长,因此安全性?经济性?患者依从性等成为能否进行有效干预的关键因素?而药食同源中药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1安全性高较高的安全性是药食同源中药的首要特征,在味药食同源中药中,均不含有有毒成分,在常规剂量下,即使长期服用,也不会对机体带来毒副反应,适合肿瘤预防长期干预的要求?
5.2经济性好长期的药物干预必须考虑经济负担,而味中药中,除人参外,其余均非贵重药物,价格低廉,易于获得,且其中有多种药物,如八角?茴香等长期以来被作为调味品使用?
5.3依从性高在长期应用药物干预进行肿瘤预防时,患者依从性是决定预防能否完成的决定性因素?药食同源中药性味大多偏甘,不论何种剂型,其口味易为患者所接受,不会因口味原因而导致干预失败,同时较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06
结语药食同源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其较安全性?经济性及抗肿瘤药效,为肿瘤预防提供了较好的选择?对药食同源中药进行合理组方,优化剂型,或提取功效物质进行深度开发,在肿瘤预防领域无疑具有极好的前景,对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36(2)。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经典名方/院内制剂研发及市场转化策略研讨会召开》
《90位专家评审年度“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国家药监局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重要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