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存在这么一群人,他/她能帮忙买到很难买的火车票,很难挂到的专家号,当然是付费服务。这群人俗称为票贩子/黄牛。从黄牛诞生的那一天起,政府及舆论都在不断打击,但黄牛这个行当似乎却屡禁不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古训可以清晰地为黄牛这个行业提供注解。一方面,是消费者的一票/一号难求;另一方面,当消费者发觉可以用额外的金钱换取到紧缺的票与号时,交易自然就产生了。问题来了,黄牛这样做是不是有违公平呢?黄牛行为被“舆论”所不齿的原因是什么呢?黄牛又为什么屡禁不止呢?
从绝对定义上来说,黄牛行为确实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不公平:一是因为票贩子的存在,挤占了那些老实排队消费者的机会;二是因为票贩子通常还收取价格不菲的服务费,有扰乱市场之嫌。但,从相对定义角度看,黄牛行为是否完全“不公平”就有待斟酌了。
无论是火车票还是专家号,不管是现场排队还是网上购买,其本质都是通过“先来后到”的排队机制进行分配。在这个机制之下,消费者无非分三种:有时间精力去排队的,没时间精力去排队的,有关系资源免排队的。第三种人自然不用管,黄牛主要针对的是第二种,即“没时间精力去排队“的人,这群人通过花钱方式换来黄牛“替代排队”的优势。黄牛的行为变相地提升了第二种人的选择机率,而损害了第一种人的选择机率。但,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无论哪种方式,似乎都无法兼顾对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的公平。
再来看黄牛的收费。第二类消费者在找票贩子之前,内心都会计算一笔账,就是“购买的迫切性”与“代价的必要性”的比较。是否购买黄牛服务,其实就是“消费者购买意愿强度”与“多种代价比选”之下的最终结果。时间成本;等待成本;综合费用支出等,都是需要去考量的代价之一。对于愿意用金钱换时间的消费者来说,黄牛可能还是一种既直接又综合成本较低的方式。
用现实生活中看病挂专家号来举例,一个人无外乎是采取三种途径挂号:自己排队(无论是现场还是网上);找黄牛;托关系。我们来比较一下找黄牛与托关系。由于“关系”本身的不确定性(是否有关系,关系是否愿意帮忙),可以这么说,黄牛“服务”的直接程度与成功率可能比“关系“服务更大。再说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关系“的使用同样是有代价的。要么是多年积累,要么是熟人介绍,但无论哪种情形,其实都存在着“隐性的朋友或熟人交往”的成本在里面。“关系”帮忙挂了专家号,请吃个饭送个礼什么的,很正常吧。托关系者和关系人,其实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个“价值衡量”。该不该送礼或请吃饭?送多大的礼?“关系“出面了,但最后没挂到专家号,要不要谢谢关系人呢?等等。这其中有太多的情感与利益的博弈。黄牛途径就简单直接很多,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办成事给钱,办不成事不给钱。某种程度来说,黄牛价格又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泛化定价”。
且慢,用我这个“歪理”来表述,难道黄牛行为反而成为要鼓励的啦?又如何解释黄牛行为在社会舆论中的“人人喊打”地位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1:纯属孤陋寡闻下的胡言乱语,请诸君一笑了之。
2:图片源自百度图片。
远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