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书中乾坤大,笔下日月长。一粒沙里能看世界,半瓣花上会说人情。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篆刻,尺锦苏绣可以挥毫泼墨,小小桃核里有苏子佛印,微微摇扇中尽览清明上河……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一次扣击鼠标,数据上传都在完成着自媒体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向时代发声,为社会留痕。我们就是要以匠人的精神为您双手奉上精神的玉液:
远志论坛——坛坛都是好酒,坛坛甘醇清香!(科研处莫维主任)
近日,在教研组长微论坛上,历史教研组长沈晓钰老师就参加新课标培训,围绕核心素养的相关话题,做了专业引领和主题分享,现掇其要点以飨读者。
沈晓钰:
个人简介:历史组教研组长,大连市骨干教师,大连市中山区骨干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找到适合我校学生的历史教学方法。在市教研活动中上观摩课,做专题讲座,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教育格言:尊重差异,静待花开;也许有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它是一颗参天大树......
上周,教育学院组织了新课标理念的培训。年出台的新课标无疑是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内容的。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简单来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有以下的变化:
1、人才观的转变:培养解决问题的人;
2、课程观的转变:综合的跨学科的学习;
3、教材观的转变:教材是打开学生观察世界的窗口;
4、知识观的转变: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与拓展。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知识核心时代”将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基于这五大核心素养,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三、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育情怀、专业素养、教育艺术和创新能力。
当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当核心素养成为课堂上教师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北京那家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