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科学用耳守护你的听力
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根据此前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有听力受损。临床治疗发现,近年来,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
突发性耳聋逐渐年轻化,病因复杂需提高警惕!
耳鸣耳聋分虚实肝火肾亏辨仔细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的症状。以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为耳聋。症状轻者称为重听。
在临床上,耳鸣、耳聋除单独出现外,亦常合并兼见,耳聋又有自耳鸣发展而来,如《医学人门》所说:“耳鸣乃是聋之渐也。”二者症状虽有不同,而发病机理则基本一致。
本病在《内经》早有论述,如《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灵枢·口问》“治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外台秘要·风聋方》:“病源足少阴之经,宗气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耳》“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皆认为耳鸣、耳聋是肾精亏损,胃气不足,肝火,痰浊上蒙,以及风邪上袭耳窍所引起。
本篇主要讨论内伤所引起的耳鸣、耳聋。对于暴震、外伤、药物损害、外疡等引起的,亦可参照本篇辨证原则处理。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耳窍闭塞有关。除先天性耳窍失聪外,多因急性热病,反复感冒,以致邪热蒙窍,或因痰火,肝热上扰,以及体虚久病、气血不能上濡清窍所致。多与肝、胆、脾、肾诸脏功能失调有关,尤其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1、肾气不足:病后精血衰少,或恣情纵欲,以致耗伤肾精,耳为肾之外窍,内通于脑肾精损耗,髓海空虚,不能上濡清窍,而无根之火上浮,引起耳中轰轰有声,其人昏昏愦愦。即《医林绳墨·耳》所说:“耳属足少阴肾经……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
2、脾胃虚弱: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虚清阳不振清气不升,导致耳鸣、耳聋。正如《医碥·耳》所说:“若气虚下陷则亦聋,以清气自下,浊气自上,清不升而浊不降也。
3、情志失调: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气逆,肝胆之火循经上扰,则清窍被蒙。即《中藏经·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说:“肝……其气逆则头痛、耳聋。”
4、脾胃湿热:平素饮酒厚味,聚成痰热,郁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以致耳鸣甚则气闭,成为耳聋。此即《古今医统·耳证门》所说:“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
5、风热外乘:外感风热邪气,郁遏不泄,循经上扰,壅蔽清道,引起耳聋。或热病余热未消,清窍不通,或反复感冒,邪蒙耳窍,均能引起耳鸣、耳聋。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外有风热上受,客邪蒙窍;内有痰火,肝热,蒸动浊气上壅;或因久病,肝肾亏虚,脏真不足,或脾胃气弱,清阳不升,不能上奉清窍,病因颇为复杂。总之,应注意二点:一是慢性耳鸣、耳聋,病因无论内外,多与精气不足有关。正如《济生方·耳论治》所云: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所以,劳伤精气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二是五脏之中,耳病与脾、肾、肝、胆关系较为密切。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宗脉之所灌注,内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正常。肾精耗损,则髓海空虚,发为耳鸣、耳聋。此外,少阳经脉上入于耳,肝胆之火,循经上壅,易成鸣、聋。但肝为肾之子,肝火上炎或因肾水不济所致,且肝火内郁,尤易汲伤肾阴,导致耳鸣耳聋加甚。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蕴生热,上壅清窍,所以痰火、湿浊引起的耳鸣、耳聋,又多与脾胃气虚有关。
二、辨证论治
清·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耳鸣、耳聋,须分新久虚实。”《景岳全书·耳证》:“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该论述对本病的新久虚实作了扼要概括。从临床所见,凡风热所致者,暴然耳鸣或耳聋,兼有表证;肝火者耳窍轰鸣,攻逆阵作,怒则加甚;痰浊者耳鸣眩晕,时轻时重,烦闷不舒;肾虚者耳鸣声细,如蝉持续,腰痠面悴气虚者耳鸣时作,将息稍轻,劳则加重。阴虚者午后加重。其治法为治肝胆从实,治脾肾从虚,上宜清疏,中宜升补,下宜滋降。临床上须结合其他脉证,进行辨证论治。
1、肝胆火盛
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更甚,或夜寐不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
暴怒郁遏,肝火不泄,循少阳经脉上扰,清窍失灵,故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气郁勃,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怒则气逆,故耳鸣、耳聋更甚。肝火内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征。
清肝泄火。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山栀苦泄胆火;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木通、车前子、泽泻等导热下行;生地、当归滋阴养肝。便秘者可加大黄。
肝火耳鸣耳聋,多为实证,龙胆泻肝汤通治肝火挟湿之症。若下焦湿热不甚者,可酌减木通、泽泻等药。肝火上炎多汲伤肾水,若肾虚较甚,虚实挟杂的,可酌加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肾水;若肾亏肝旺、实少虚多的,当按肾精不足论治。或肝气郁甚,可酌加白芍、夏枯草、川棟子以柔肝理气解郁。
2、痰火郁结
两耳蝉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如聋,胸中烦闷,痰多,口苦,或胁痛,喜得太息,耳下胀痛,二便不畅。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
素有痰火郁结,壅阻清窍,故耳鸣如潮,时轻时重,甚则气闭失聪。痰浊中阻,气机不运则胸闷、痰多、喉中不爽、喜得太息。痰火中阻,影响健运则口苦、二便不畅。痰火壅阻,肝胆经络不畅故耳下胀痛。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痰火之征。
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温胆汤加减。方中用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淡渗利湿;竹茹、枳壳清胃降浊。痰多加胆星、海浮石化痰;郁结甚加浙贝母、天花粉清化;失眠加远志、龙骨;膈上烦热加桔梗、山栀、豆豉。热甚加黄芩、黄连泻火;如痰多胸闷大便不畅,可用礞石滚痰丸以降火逐痰。
痰火郁结所引起耳鸣、耳聋,多属实证。若因恼怒转加,可选用柴胡、青皮、连翘、郁金或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效果更佳。
至于湿痰中阻,清阳不振,浊气上壅所致耳鸣、耳聋,与此迥别。治应健脾升阳,详见“清气不升”型。
3、风热上扰
外感热病中,出现耳鸣,或耳聋,伴见头痛、眩晕、呕逆、心中烦闷,耳内作痒。或兼寒热身痛等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弦数。
外感风热上扰,故见耳鸣头痛、眩晕。胃气不和,气机不调,所以呕逆、烦闷。外邪上扰,耳窍被遏,故耳中作痒。客邪未解,则寒热身痛不除。脉浮、苔薄腻,均为外感之征。
疏风清热。
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薄荷、连翘清热散郁;荆芥、豆豉解表疏风;苇茎、桔梗清热化痰。可随证加用僵蚕、蒺藜、蝉衣、菊花疏风;柴胡、青皮疏肝;寒热不解者中加防风、川芎。
若热病后期,或反复感冒后,耳聋不愈者,此病后脾胃肝胆余热,不可多事清降,可与养阴和胃,饮食渐加,耳鸣、耳聋亦可渐愈。
4、肾精亏虚
耳鸣或耳聋多兼见眩晕、腰痠膝软、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等,舌红,脉细弱或尺脉虚大。
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而邪火转而上乘,所以耳鸣耳聋,甚则眩晕。肾阴亏虚,虚火上浮故颧赤口干,手足心热。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故遗精。肾亏精髓不足故腰痠膝软。舌红、脉细弱均为肾精不足之征。间有阴虚火旺则尺脉虚大。
滋肾降火,收摄精气。
用耳聋左慈丸加减。方中六味地黄丸补益肾阴;磁石镇摄;五味子敛精。或加龟版、阿胶、龙骨、牡蛎、女贞子、桑椹子等滋阴填精;牛膝、杜仲强壮腰膝。
若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以致下虚上实,经气闭塞,头痛口干者,可合用本事地黄汤,滋阴疏风并举。若肾阳不足,不能固摄者,而见下肢清冷,阳萎腰酸,颧颊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脉虚弱者,宜温补肾阳,可用贞元饮送服黑锡丹。
若因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热内郁的,可用滋水清肝饮,以滋肾养肝舒郁。
5、清气不升
耳鸣、耳聋,时轻时重,休息暂减,烦劳则加,四肢困倦,劳怯神疲,昏愦食少,大便溏薄,脉细弱,苔薄白腻。
脾气虚弱,阳气不能上奉清窍,故耳鸣耳聋,神疲、昏愦。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便溏。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惰无力。劳则伤及中气,故耳鸣加重。脉细弱,苔白腻,均脾气虚馁之征。
益气升清
益气聪明汤加减。方中用人参、黄芪补益中气;升麻、葛根升举清气;蔓荆子升清通窍;黄柏、芍药,反佐和降,以清阴火。可加菖蒲、葱叶、茯神,以清心通窍。
若因多嗜酒炙,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痰湿上壅而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泛恶,脉濡滑,苔腻等,可减去黄柏、芍药加白术、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泽泻利湿泄浊。或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以上脾、肾亏虚两型多属虚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是说人过中年以后,精气渐趋衰弱,故慢性耳鸣耳聋之证,以年长之人为多。因精气虚弱不能上通于耳,比喻路久不行,终致茅塞。其治法与脾肾亏虚者同例,但因精脱气衰、多数不易恢复。
临证所见,新聋者少,慢性久聋居多,上实下虚,虚实参杂的,也时有所见。这时不能一味补虚固本,要注意标本同治,针对不同病机,兼解风、痰、火、郁等实邪,才能达到通窍开闭的目的,比如肾虚之聋,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阴清降;脾虚之证每与痰火、湿浊互见,要注意升清降浊;肝火郁遏易挟风热上扰,须疏肝散风解郁,不可一味凉降;痰浊郁结之火,易被肝火挟迫上升,要注意顺气和肝,不能徒守清化。凡此种种,都说明临床上针对耳鸣耳聋的虚实夹杂者,治疗时要细加辨证,统筹虚实,兼顾标本,不可一途而取,《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耳聋》认为本病治疗原则“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确乃要言不烦,可供参考。
三、结语
本病辨证要分新久虚实。一般新病多因风热、客邪、痰火、肝胆郁热等引起。其脏真不亏者,病在经络,鸣声虽暴、尚属实证,治用疏风、散热、开郁、宣窍、化痰以宣开蒙闭,调治稍易,病程较短。若久病体虚,脾肾不足,脏气亏损,不能上奉清道,而致浊邪窍踞,则本元既伤,其病在脏,往往缠绵日久,难图速效。
四、文献摘录
《医学心悟·耳》:“耳者,肾之外候,《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然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凡伤寒邪热耳聋者,属少阳证,小柴胡汤主之。若病非外感,有暴发耳聋者,乃气火上冲,名曰气闭耳聋,宜用逍遥散加蔓荆子、石菖蒲、香附主之。若久患耳聋,则属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通于耳,宜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人参、石菖蒲、远志之类。其患耳鸣,如蝉声,如钟鼓声,皆以前法治之。”
《证治汇补·耳病》:“大意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内经》)分新旧治之: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盛也;旧聋多虚,少阴肾气不足也。(《汇补》)
内因: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盛则肾气充足,耳闻耳聪。(《心法》)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四气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内伤,遂致聋耳鸣。(《大全》)
外候: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脓。(《绳墨》)
风聋:耳者宗脉之所附,宗脉虚而风邪乘之,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内必作痒。(《丹溪》)
厥聋:十二经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于耳,是为厥聋,否塞不通,必兼眩晕。(《丹溪》)
劳聋:血气,淫欲耗其真元为疲,昏昏愦愦、谓劳聋,有能将息得宜,则其聋自轻,如日就劳伤,则为久聋。(《心法》)
虚聋: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症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少气嗌干者,肺虚;目善恐者,肝虚;心神恍惚,惊悸躁者,心虚;四肢懒倦,眩晕少食者,脾虚。(《汇补》)
脉法:脉证以肾为主,迟濡为虚,洪动为火,浮大为风,沉为气,数实为热,滑利为痰(《入门》)
治法:肾窍于耳,而能听声者,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也。凡治聋,必先调气开郁。(《人门》),其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补养,郁为之开导,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治之。(《汇补》)
五、耳鸣
耳鸣是痰火上升,壅闭听户,有渐聋之机焉。大抵因痰火在上,又因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当具劳怯之状。《杂著》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