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米脂民族姓氏是怎么来的吗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民族

米脂县在历史时期是个多民族集中的地区,土著者少数民族居多,汉族居民偏少。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有部落氏族居民,境内文物遗址分布广泛。夏、商、周三代被獯鬻、龙方、鬼方和猃狁等游牧古族居民占据,活动在狭长的临近水源的地域。西周米脂境域内居民多为翟(狄)、戎民族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是白翟战斗生息的舞台。秦汉时以匈奴、鲜卑族为主要居民,游牧休息在黄土高原。魏晋时民族增多有汉、羯、氐、羌族。唐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党项、突厥、回纥等民族逐步迁入境内,与汉族居民交织生息。北宋时期党项、女真族占居境域,统治人民近年。蒙古族建立后,县境内有10余个民族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喜游牧、厌定居的习性,逐步移往北方大草原,加之历代统治阶级开疆拓土的统治需要,至元代以后境内汉族居民越来越多。定居下来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人民长期生息相处的交融中,受汉文化的熏陶影响越来越深,特别是互相通婚联姻,大多少数民族外迁,部分被汉化。西夏党项族李继迁(原姓拓跋)后裔,留本地者渐渐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明代,随着移民实边和军恳实施,汉族居民逐步增加,中原人口迁移,尤其是明清两代人口政策的实施,使本县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的民族结构状况,并保持稳定不变。

光绪《米脂县志》中记载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米脂县居民保持汉民族人口为主导地位,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十分稀少。依据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仅仅12人,少数民族6种。其中回民5人,黎民3人,蒙、藏、满、俄罗斯族人口各1人。除蒙、回民各1人居住在农村,其余10人均居住米脂县城内,主要是因为工作调动和婚姻原因迁入境内。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米脂虽然位居陕北黄土高原一隅,但已不在是苦寒偏远之区,境内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人口迁徙频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回族自治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等的居民来县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联婚联姻或进行其他交流,定居斯地,使米脂县的少数民族居民有所增加。

据年公安部门的统计,银州镇办事处管辖区分布有少数民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滿族和佤族;龙镇管辖区有少数蒙古族、土家族;印斗镇辖区桥河岔居住有满族1人、彝族1人;沙家店镇辖区有藏族、彝族、土族和布朗族。桃镇辖区集中分布在姬家岔,有彝族、壮族、傈僳族和傣族;杨家沟管辖区居住有,满族、苗族、哈尼族、达翰尔族。全县共有民族16种。可以看出米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间的往来和姓氏的交流。

姓氏

历史时期各民族融合定居斯地者是米脂历史时期姓氏的主要来源,其构成较为复杂。旧时代,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屯兵驻防、移民政策、灾难和逃荒,以及仕宦、从事工商业者、贬谪流徙等原因落籍斯地者等,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就是家族姓氏的迁移。这有利于人口优化,改变迁徙地的人口格局,避免人类近亲结婚,提高了人口生育的质量。

从米脂一带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来看,许多墓葬有记年明确的石刻,准确地记载了墓主人的姓名、籍贯、官爵和其他信息。其时主要的姓氏有:牛、王、郭、田、杨、徐、任、张、司马、木、贾等。这仅仅记载的是戍边将领和地方官员的姓名,并不代表普通民众和士兵的姓氏。可以看出历史时期米脂周边地区的姓氏基本组成和结构。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年)前后,明政府历时50年、人数达数十万、迁出面积为当时全国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大规模强制性移民,是一次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大移民,不仅调整了全国的人口结构,同样也丰富了米脂的姓氏人口。

米脂县官庄出土的“永初元年九月十六日

牛文明千岁室,长利子孙”记年石刻

今依道光十五年()《圁川艾氏家乘》为例,其家乘中记载,明清两代婚配的姓氏多以高、常、李、张、刘、杜氏为最,总计有:

安氏、毕氏、白氏、鲍氏、蔡氏、崔氏、柴氏、陈氏、常氏、崔氏、丁氏、党氏、戴氏、豆氏、窦氏、杜氏、段氏、傅氏、冯氏、樊氏、方氏、潘氏、关氏、郭氏、韩氏、苗氏、黄氏、霍氏、胡氏、贺氏、杭氏、何氏、郝氏、惠氏、候氏、郇氏、姜氏、贾氏、姬氏、井氏、蒋氏、康氏、寇氏、梁氏、罗氏、柳氏、吕氏、李氏、刘氏、陆氏、雷氏、栾氏、蓝氏、孟氏、毛氏、沐氏、苗氏、马氏、南氏、牛氏、庞氏、祁氏、钱氏、乔氏、屈氏、秦氏、任氏、申氏、折氏、孙氏、宋氏、石氏、苏氏、童氏、田氏、汪氏、魏氏、王氏、吴氏、武氏、万氏、温氏、文氏、薛氏、谢氏、徐氏、夏氏、徐氏、许氏、闫氏、袁氏、姚氏、杨氏、严氏、叶氏、岳氏、延氏、郑氏、曾氏、钟氏、朱氏、赵氏、周氏种。另据光绪《米脂县志·选举志人才科》记载姓氏也多为艾、常、李、杜等姓名。民国《米脂县志·烈女》中还收录,金、问等姓氏。那么就从一个侧面说明明代中叶米脂的人口姓氏基本稳定,汉民族人口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民国年间,发生在陕北的“下南路”“走西口”是陕北人民逃荒求生,姓氏外流的真实写照。其间,米脂县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因素,“钻森沟”、到黄河过草地的家族姓氏的人口不计其数。同时,米脂人口的迁徙也有另外的途径,不一而论。而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人口政策调整、户口管理宽松以及居民居住的自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迁徙高峰期,促进了境内的人口迁徙和姓氏文化的繁荣。

据年米脂县人口普查统计数字,全县共有种姓氏即:

高、艾、常、杜、李、刘、马、赵、张、冯、王、吕、申、姜、何、郭、朱、姬、杨、周、白、陈、崔、任、罗、郑、孙、豆、谢、雷、曹、叶、薛、安、芦、贺、韩、宫、毕、汪、魏、惠、柴、宋、井、阎、吴、史、田、袁、樊、孟、折、乔、梁、钱、郝、黄、邵、侯、丁、廖、秦、苏、苗、顾、麻、石、牛、霍、巩、亢、师、祁、邢、邹、韦、拓、强、司、陆、甄、江、翟、符、曲、尹、伊、温、党、席、屈、胡、燕、蒋、童、柳、邓、尚、段、沈、米、姚、康、栾、傅、贾、辛、林、文、孔、南、万、蔡、范、杭、延、呼、耿、武、郇、钟、仇、葛、戈、蔚、肖、余、柏、许、景、鲍、续、潘、于、戴、左、卫、吉、蒲、桂、冉、边、徐、毛、董、方、慕、栗、卞、雒、班、庞、邰、穆、寇、解、屋、学、池、芷、楼、磨、富、国、奚、窦、盛。

从—年的29年间,米脂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流动频繁,但姓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高、艾、常、杜、李、刘、马、赵、张、冯、王、白、申、姜、何、郭、姬、杨、周等仍为县内主要姓氏和人口集中的家族;任、罗、郑、孙、豆、谢、雷、曹、叶、薛、安、毕、汪、魏、惠、史、田、袁、樊、孟、郝、黄、胡等数量次之。其他如,冉、国、左、吉、边、续、池、富、盛、邰等姓氏只有几人或十几人,为县域稀姓,人口数量较少,增长缓慢。一些女性因婚姻迁徙者,姓氏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从年以来到年,米脂县消失江、翟、曲、伊、博、仇、续、戴、栗、卞、邰、屋、学、池、芷、楼、奚姓氏17种。

29年来,新增姓氏种分别为:

代、候、闫、仁、连、唐、付、夏、熊、訾、包、封、苟、年、鲁、程、彭、陆、曾、庄、纪、紫、邱、斑、梅、柯、刑、蔺、陶、阿、聂、薜、卜、成、凡、关、慧、焦、凌、沙、舒、汤、腾、佟、脱、中、宜、扬、宿、问、谭、泰、索、阮、戚、历、兰、敬、籍、谷、龚、房、都、狄、甲、洪、懂、加、暴、娄、欧、滕、修、宁、钮、隆、龙、伏、户、金、瞿、茆、蒙、乃、饶、宝、禇、浮、傅、毁、齐、全、宴、岳、云、祝、前、攀、尤、古、倚、皇甫、甲拉。

而“芦”则改为“卢”。“阎”则简化为“闫”,又说各为姓氏。“窦”“豆”也各说不同,自立其姓,也有二字通用者。“侯”“候”各为姓氏,自当别论。

米脂县各姓氏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境内姬、姜、姚、任等是以部落标志符号而得姓氏,姬姓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有“万姓之祖”之说。境内周、祁、吴、郑、王、曹、魏、王、张、李、孙、胡、朱、郑、郭、蔡、霍、康、毕、魏、杨、蒋、韩、何、梁、孟、许、常、武、乔、贺、吕、卢、贾、阎、潘、杜、汪、田、石、孔、崔、秦、史、顾、侯、邵、雷姓等多半数姓氏以姬姓为主要源头,繁育支出。此外以邑名、乡、亭名、次第、技艺以及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赫连、司马、皇甫等姓氏,姓氏源流,源远流长。

米脂县城内姓氏分布最多的为高、艾、常、杜,集中在城区和各镇。俗语有:“明艾、清高,民国杜”之说。可看出这3个不同时期米脂最兴盛发达的家族姓氏。“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占半街。”则说明米脂城内主要集中居住的家族姓氏为“常、艾、高、杜”四大姓氏。“米脂的艾家,绥德的蔡家”不仅反映的是姓氏的数量,而且体现出一个家族的强盛与兴旺。

米脂艾氏有“老艾”“小艾”之分,同姓不同宗。《圁川艾氏家乘》载,小艾先祖贺旺,由晋迁米,恢复艾姓,原本籍艾氏称为“老艾”。艾氏人口分布集中在县城东西的银州办事处、班家沟、宋崄、东艾渠、高渠、冯渠、高崄、高柏山、官庄、西艾渠、艾东庄等村,人丁兴旺,外迁活动频繁,明代人文俊彦,各领风骚,为“绥延望族”。

由于历史原因,本县一部分人原来同姓同宗,后来分户,成为一姓两支。米脂高姓有“东高”“西高”“老高”“其他高”之分。宋元之际,米脂“东高”鼻祖高庆迁居米脂城北之高家山,为米脂始祖也;“西高”,元未明初始祖高福十为避战乱,由安徽江苏府迁徙米脂。高氏人口现主要分布在无定河以东银州办事处、远志山、七里庙、磨石沟、高家沟、泉家沟、砖窑上、高崖窑、班家沟、高西沟、张庆甫沟等村。后人迁徙外地者较多,清代名人辈出。

常姓祖籍安徽怀远县,畏惧明成祖朱棣对常遇春后裔“诛九族”,迁米脂后弟兄分隶两甲,故常氏有“七甲常”“十甲常”之别。常氏,为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的第三子常森的后裔。朱棣登基后,铲除异己,常森远逃米脂,化名常僧隐居悦来寺。后嗣多居城内、高庙山、陈家沟、阳山、麻渠、白家墕、五儿坬、常坪等村。

李氏分支亦多,主要可分两支。泰安二甲李氏自称是汉将军李广的后裔,出自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宋初到米脂,分布于桃镇、仁义山、新庄、小桑坪、李家站等村;另一支来自山西临县菅草圪塔,后代居于流曲峪、李家坪、惠家沟等村。

杜氏一世祖杜钦,原籍山西永宁州(今离石)戴武镇,元初入籍米脂万丰里,后代分布于银州办事处和杜家石沟、吕家崄、红崖坬等村,族人迁出迁入较多。

米脂吕氏先祖吕世光,原籍汉中西乡县塌坡原,明万历年间任榆林总兵府千总,后解甲归田定居吕家,至今已传15代,后人分布在吕家崄、袁家砭、峁圪塔、三里楼、杜家沟和城区。吕氏另一支来自山西,分布吕家沟等少数村庄。

姬氏始祖姬光远明成化年间,经科考来米脂任学正、县令以及他离任后定居米脂河西姬家峁村,族繁衍生息家族兴旺。后裔多分布在城内及部分镇村。刘氏有派,其中东区一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多分布于姬家岔、刘盘沟、小寺子、后印斗、泥沟、刘家沟等村。

境内原有的同姓者,聚于一村一地。如,折家坪折姓、惠家老庄惠姓、官庄村的艾姓等。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联姻成婚以及宅基地分配后的买卖等逐渐使其他姓氏住进主姓村,现一村一地居住一姓的“主姓村”已很难见到,尤其像官庄这样的主姓村,在历史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是,今天已成为米脂西区居民集中的主要区域,其他姓氏不断迁入,“主姓村”的地位已摇摇欲坠。

米脂县人口迁徙的途径广泛,人口姓氏较为丰富,说明米脂富有宜居、宜业的发展条件,人们眷恋家乡,认祖归宗的情怀自然非常浓厚。0年以来,回米脂认祖归宗的高、艾、常、杜、李、白、杨、姬等姓氏的后裔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从以上诸姓氏的新修宗谱、家志中充分反映出这一认祖归宗的宗族观念。

光绪《米脂县志》记载的姓氏

年,据公安部门统计,境内姓氏有所增加,较年比较增加种姓氏。本县现有姓氏种,为便于分辨以次排序:

艾、安、阿、白、毕、包、班、斑、边、卜、暴、鲍、柏、宝、常、曹、陈、崔、柴、程、蔡、成、禇、杜、丁、豆、代、邓、党、段、董、窦、都、狄、懂、冯、樊、方、付、范、封、符、凡、富、房、伏、浮、傅、高、郭、桂、苟、葛、宫、巩、顾、关、国、谷、龚、耿、戈、古、胡、霍、何、贺、韩、郝、惠、候、侯、黄、杭、呼、慧、皇甫、洪、户、毁、姜、姬、蒋、井、景、贾、纪、焦、敬、解、籍、甲、吉、加、金、甲拉、亢、寇、康、柯、孔、李、刘、吕、罗、雷、连、梁、柳、鲁、陆、蔺、廖、林、凌、卢、历、兰、娄、路、隆、龙、栾、雒、苗、马、麻、孟、米、慕、梅、毛、磨、茆、蒙、穆、牛、年、聂、南、宁、钮、乃、欧、彭、潘、蒲、庞、攀、乔、祁、屈、秦、强、邱、钱、戚、齐、全、前、瞿、任、仁、阮、冉、饶、申、孙、折、石、尚、宋、苏、师、司、史、沙、邵、盛、舒、宿、索、沈、田、唐、拓、陶、汤、腾、佟、脱、谭、泰、童、滕、王、吴、魏、武、汪、蔚、文、万、韦、卫、温、问、薛、许、邢、郇、徐、夏、熊、谢、刑、席、肖、修、辛、姚、杨、叶、袁、闫、燕、余、尹、延、阎、宜、扬、于、宴、岳、云、尤、倚、张、朱、周、赵、郑、钟、左、甄、曾、庄、紫、邹、訾、中、祝。

成书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原收集中文姓氏个,后增补到个,其中单姓个,复姓60个。而米脂县人口仅22万多的小县城姓氏达种,占全部《百家姓》的二分之一,可谓姓氏丰富,社会繁荣,民族融洽。

来源:米脂党史地方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yy/4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