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研究大收获
——浅谈对小微课题的几点认识
刘晓梅
我们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刚走上工作岗位,满怀憧憬和热情,干什么事都活力四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有了同样的滋味------繁杂、忙碌、辛苦、疲惫,这几个词成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生活的写照。倦怠,来自于简单、来自于重复、来自于单调。岁岁年年,朝朝暮暮,我们跨入校园,走进办公室,然后走向教室……这按部就班、日复一日逐渐变成一种习惯和秉性。我们做小微课题研究并不是想获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而是希望在研究过程中锻造和凝结成教师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反思者和研究者的气质,从而使我们工作充满乐趣和意义。接下来我谈谈对小微课题几点粗浅认识:
1.草根研究
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的、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是由“我的问题”而引发的“类问题”。它遵循一般课题研究的规律,但又不追求研究方法的严密性;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行动研究,它与教育教学实际、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相融相促,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产生并服务于老师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促使老师们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用理性的成果指导日后的工作,助推自我的专业发展。可见,微型课题研究是平民化的研究,它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一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你、我、他都可做的研究。
2.“好事者”的平台。
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么“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徘徊在老路上,要么总是“从头做起”,没有长进!这样的工作态度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做“好事者”,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敏感性、求真的研究态度和不断反思、不断追求的品格,还要有“小题大做”、“不探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一己”的、个别的问题由点及面,推而广之,形成“类型化”问题的能力。
3.教育智慧的升华。
微型课题研究发生在教学中,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的研究,同时它更应该是“为了发展,为了提升”的研究。因为只有从实践中来,经过实践检验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总结提升的实践经验,才具真理性,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将研究从“问题的解决”层面推向“理性升华”的高度,形成对问题实质性的认识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
在接到做小微课题任务时,我一时不知从何下笔,苦于手头缺少材料,细想想自己的教学工作虽忙碌,但不充实,能够查到属于自己的文字资料,除了大量的试题和学案,再就是我每次上公开课后精心保留的资料,我该找哪一点作为切入口呢?思量再三,我想在每次公开课的设计上我都是力求原创和新颖,如果能把这些课堂设计的方案仔细研究,归类整理,也算是一篇教学成长日记吧。所以我以《ACE教学模式下的政治课堂设计创新》为题展开研究。一经研究还颇有些小收获,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归为四种类型:1、竞赛型的课堂教学设计;2、案例型的课堂教学设计;3、实践型的课堂教学设计;4、诊断型的课堂教学设计。每一类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依托加以阐释说明,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方案,这些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撰写小微课题的过程中我也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
一是“微小”。“微型课题”的视域、论域和切口等都比较小。如《ACE课堂模式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对策研究》研究的对象比较单一,研究的“截面”也很有限。仅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展开研究,针对性强。反思我自己的小微课题,研究的切口还是较大,可以再细微些,如《竞赛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样的研究就更具针对性,更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是“成型”。“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但又往往不是个别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问题;应能由点及面,推而广之,可以“类型化”的问题。如“如何有效夸奖学生”,就是对“类问题”而非“个别问题”的研究。而“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对象过于细小,并且即使可以解决,很难“成型”,因此不宜列为“微型课题”。由此可见,“微型课题”应该是必须予以持续治疗白癜风价格怎么样控制白殿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