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会河17岁挂牌独立行医

北京什么湿疹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印会河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属于孟河流派。他勤学善悟,博采众长,17岁就开始悬壶济世,享誉江南。新中国成立之初,医院校,编撰了《中医学概论》《温病讲义》《内科讲义》《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为中医教育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医临床实践家、中医教育家、中医理论大家。

印会河教授生平

印会河,年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现为靖江市)红光乡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生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所以取名为谐音的“会河”。

印会河5岁进私塾,从似懂非懂地背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精读历代经典,印会河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而练习大小楷书也是印会河每日的功课。严格得近乎苛刻的教育赋予了印会河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律诗和书法后来成了他的终生喜好。11岁,印会河考入无锡周边的一所中学,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辍学返乡,印会河提前走上了家族传承的中医之路。那年他14岁。

《人民日报》报道印会河教授事迹(图片:《印会河医论医话》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在祖父和父亲的正确引导下,印会河开始系统地攻读中医古籍,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与此同时,印会河随名医父亲诊治患者又让他得到了真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还收集分析大量医案和同行的处方,虚心向这些同时代的医家学习。从此,博采众长成了他终生的从医、治学之道。

父亲的精心培养加之自身的优越天资与勤学善悟,年,年仅17岁的印会河羽翼丰满,在家乡挂起了“内外大小方脉”之牌独立行医。两年后又应邀到他曾两次游学的中医之乡常州武进县救治晚期血吸虫患者。由于疗效显著,他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挽留,年,印会河在武进正式开业行医。未满20岁时,印会河已被誉为“江南小名医”。后来,偶然中的必然又把他带到了上海。年,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轻而易举地考取了上海市的中医执照,22岁的他在这个广阔天地开始了新的作为。

陈可冀院士题词(图片:《印会河医论医话》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年后,战火的蔓延和局势的动荡迫使印会河离开了自己已颇具名望的上海诊所,回家乡避难。然而这一灾祸却在数年之后为他另开了洞天:年,他被保送到扬州地区中医学习班。年,江苏省在位于南京市的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开设中医进修班。经过严格的选拔,印会河入选为首届学员。一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担任该校中医教研组的业务组长兼《金匮》教研组组长。为了改变中医理论传承不规范的现象,他请缨主编了《中医学概论》,此书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成为再版多次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这部著作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填补了中医教育的空白,也奠定了印会河在中医界的学术地位。

年组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下同)之时,原卫生部从全国甄选人才。年轻有为的印会河被调到北京中医学院,成为内科教研组组长。翌年,北京中医院开院,他被委以医务部主任兼内科主任之重任,医院的建设操劳、为患者服务。年,日趋成熟的他又被安排到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做领头人。在任期间,他在彻底掌握传统理论之精髓的基础上,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依据,将温热病更合理地重新加以分类,使其辨证论治更加完善。他将这套独具匠心的分类体系编入《温病纵横》讲义中并亲自授课。这一创新获得了许多同僚的高度评价,在中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经过一段蹉跎岁月,在百废待兴的年,印会河担任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同年被原卫生部授予全国首批中医教授兼硕士生导师。1年后,他又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出版社根据他中医基础理论授课的内容整理成《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深受读者喜爱。在编写《金匮》和内科学讲义之外,受原卫生部中医司的委托,他主编出版了医院校第五版统编教材的《中医基础理论》。此书饮誉国内外,还被译成英文、日文。多年之后,他荣任原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评审委员。

在北京中医学院辛勤耕耘的25年间,他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中医骨干,而且在理论上提出了不少大胆的修正与补充,并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学术思想:主张师古而不是食古不化,呼吁继承中有创新,反对故步自封和故弄玄虚。他主张中西医结合,把西医学的检查和诊断纳入中医辨证范围。这些观点和观念虽引发了一系列论战,但也让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与赞誉。他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另一重大贡献是首创了“抓主症”的辨治方法。年,作为能与西医携手合作的中医代表人物,印会河医院医院的副院长,参与该院的筹建。卸任后他继续担任中央保健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名誉理事等职,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医的发展中,直至年夏罹患重病。从开院以来,他风雨无阻地坚持出诊,有时也应邀去同仁堂坐诊,诊病的同时带教学生。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临证秘诀,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们做论文。与此同时,他完善了自己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和“抓主症”等核心思想,年出版了《中医内科新论》。

印会河教授夫妇合影

(图片:《印会河医论医话》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改革开放以来,他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讲坛,还曾到日本和遥远的美国讲学,并被美国中医药协会聘为高级顾问,为提高世界各地的中医水平,促进中医传播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解除更多患者的痛苦,印会河还致力于中成药的研发。他的验方“泌感灵”被河北安国的一家制药厂开发成产品。年,他率领他的团队以“开肺气利三焦治疗肝性腹胀”成功申请到原卫生部的攻关课题;而后,他的“消臌汤”又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且于年通过一期临床鉴定。在这个事业的巅峰时期,印会河收获了诸多荣誉:全国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老中医、北京同仁堂杯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他的名字还被载入了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中国卷》。

印会河是个中医理论大家,更是个医术、医德高尚的中医临床家。从17岁悬壶以来,他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治疗疑难杂症更是他的强项,解除了很多顽疾患者的痛苦,也把不少生命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在北京中医学院专职任教的那些年,医院定时出诊之外,他还经常在家中接待通过熟人介绍从各地辗转慕名而来的患者。他繁忙工作之后不多的业余时间常常在义务为患者诊治中度过。正如当年他被下放农村劳动时,兢兢业业地为远近村民看病一样,平时去外地或外国讲学之余,他也总是尽可能多地为早已翘首以盼的当地患者们服务。印会河曾是受人尊敬的中央保健医,曾冒着风险偷偷救治过受冤屈的开国元勋的子女和身处逆境的文化艺术名流。在他看来,救死扶伤永远是一个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他那回春的妙手最终却没能阻止自己年迈病体的凋亡。年1月10日,印会河溘然长逝。他对中医事业不顾个人得失的挚爱,他的坦诚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他执着的进取与革新精神,他留给众多弟子们、留给后世的宝贵经验,他的论文、论著,包括凝聚着他大半生心血的《印会河医论医话》《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印会河抓主症方论手稿》将一直与我们同在!

本文内容选自《印会河医论医话》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印会河|拳石之积,可起泰山

印会河|两种学习中医的方法

印会河|中医必须要学习西医知识

印会河|做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学不了

青囊|牛皮做的阿胶

青囊|曹颖甫的传奇一生

惊蛰|李佃贵教授谈节气疾病与文化

雨水|陈宝贵教授谈雨水养生

发现本草|菊花出国记

发现本草|处为远志,出为小草

购买本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jb/8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