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坤香飘梨树外,墨引寻香人远志说画

在温暖的阳光里,在和煦的春风中,老哥仨坐在梨树下,说家事、话桑麻。他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和谐的气氛伴着芬芳的花香在空气中荡漾。随着画内溢出的“梨花香味”我们闻香寻人,即日采访了对人物画有着独到见解的杨秀坤先生。听完先生一席话,方悟“香”从何处来……人物画:梨花香里说丰年《艺术镜报》(以下简称“镜”):杨老师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描写农民形象、反映农民生活为主线展开创作的,作品也深被劳动人民所喜爱。请问在您印象中有没有一些特别感动的事情?杨秀坤(以下简称“杨”):是我在威海参加“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人与自然杨秀坤中国画展’”时,看画的人非常多,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找到我,激动地拉着我的手,指着这画上的老人们跟我说:“杨老师,您画的画就跟俺们生活中的事一样,画得真好!真棒!”老人边说话还边竖大拇指。老先生的表扬,说明我的创作之路走对了。镜:杨老师为了画好画您经常到农村去,如这幅《梨花香里说丰年》就是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缩影。杨: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为了能有好的创作题材,只要有空就经常到农村,吃农家饭,过农家生活,和农民朋友们聊天,享受他们的“快乐”。我喜欢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淳厚的生活品质。我的很多作品都是由此获得灵感的。镜:就是说作品《梨花香里说丰年》也同样得宜于这样的灵感?杨:那时正值北方四月,梨花盛开之时。我来到河北魏县,一下车便闻到了阵阵梨花香。放眼望去,千亩梨花一片洁白,就像一望无际的白色海洋,看着眼前这壮丽的景观,我真正体会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韵味!在东边的梨树下,几个老头坐在一起抽着汗烟袋、说着、笑着……看着他们谈得那么开心,我想可能今年的庄稼大丰收了!他们的喜悦,让小时候奶奶带着我在梨园里与邻里们拉呱的场景再次浮现脑中。回来后,时常忆起那似雪的梨花、如潮的游人、朗朗的笑声也不时地闪现、回放,也正是这些打动人心的素材不断激励着我的创作。《梨花香里说丰年》问世后,受到很多农民朋友的喜爱,且得到多方专业人士的赞赏及肯定。这些肯定和鼓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以“农民题材”为主旨的创作方向。镜:与杨老师相识以来给我的感觉有两点:一是认真,二就是真实。杨:我做人比较认真,对待生活也是这样,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并且都有我的真情实感。农村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印象,因此到现在我对农民生活仍有着深厚且牢固的感情,我的创作就是走“生活之路”,反映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镜:我们也更希望杨老师及您的作品能够走入千家万户的心中。对于以后的创作,您有没有想过向其他方向开展?比如向城市生活靠拢?杨:想过。以后的创作题材可能有一些城市题材,不过也是以老人和儿童的“天伦之乐”入手,以描绘生活为主线展开创作。盛世丰年编后记杨秀坤的人物画延续了中国传统写意画法的意象造型与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笔墨表现技法。作品《梨花香里说丰年》准确描绘出了画家想要展示给人们的祥和与温暖……哥仨坐在梨树底下,地上的家禽或侧头、或啄食,憨厚的笑脸仿佛在告诉着我们:今年又是个好年景!杨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之心,或许便是这“梨花香飘千万家”引领我们来“寻香”的根本原因吧!(文/韩坤)名家感言我跟秀坤是老朋友了。杨秀坤先生和黄胄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长,除了在绘画技法上受老师影响外,为人修养和生活态度上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他对各种画法的熟练程度均体现着坚实的笔墨功力。秀坤的速写能力也很强,很注重生活,并坚持到生活中去写生。无论是群体创作、人物组合还是形象刻画上,秀坤对于人物精神层面的表达都有新的感觉!相信他通过努力,以后的创作道路会越来越广的!——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方贤道来源《艺术镜报》年3月号核心报道艺术简历杨秀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北京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炎黄艺术》杂志执行主编。主攻人物画,以农民形象和少数民族形象入手,兼工花鸟、山水画。创作有《永恒》、《好年景》、《喂鸡》、《梨花香里说丰年》、《盛世丰年》、《球王梅西》等多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好作品,并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联展、个展,作品多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画研究院、炎黄艺术馆、阿根廷球王梅西等部门及个人所收藏。编著有《清任谓长白描人物》、《中国美术字大典》、《画家与作品欣赏》大型套书《黄胄作品集》、专著《回忆黄胄》等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jb/12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