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4个核心问题,你的学校会越来越好

白癜风最好用什么药 http://m.39.net/disease/a_5629059.html

来源

校长会原创

作者

校长会

正如“个读者就有个哈姆雷特”,每个校长对好学校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优秀的学校总是相似的”。这里的“相似”并非说学校“好”得千篇一律,亮点和特色大同小异,而是说“好学校”一定都有一套强大而清晰的办学逻辑,都有共性的建设方法论和“应然”的模样。

那么,就让我们在昨天推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大道至简”的思维,通过回答4个核心问题,理清“设计”一所好学校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01

学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两个哲学上的永恒话题,对学校来说同样经典。

“从哪里来”,就是学校管理者要清晰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现状,这是办好学、谋发展的前提基础。

如何了解?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SWOT”分析全面“自检”。是公办还是民办?生源构成怎么样?学校所在的是一个怎样的社区?学校师资水平如何?学校有哪些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关联种种,不一而足,但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学校发展升级的关键,抑或成为学校崩溃的“阿喀琉斯之踵”。唯有洞悉自己的优劣势,后续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到哪里去”,就是好学校一定有适切的愿景和目标,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校长要明确自己想把学校带领到哪里去,能讲清楚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校长来说,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清晰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跟随者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一个清晰的办学目标,是一个庞大的、不可忽视的强大牵引,其作用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明白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外显就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一训三风以及办学实践体系都适切学校现实,明晰有力,如此才能为学校定调子、定方向,才有可能凝聚师生家长的力量,一同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如位于全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蛇口的深圳市太子湾学校,以“养浩然大气,创时代之先”为核心价值观,以“创先未来”为办学理念。“创先”,就是创历史之先河、领时代之风气,这与蛇口“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本质不谋而合。在“创先”理念的引领下,太子湾学校进而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领袖气质”,让学生成为“敢于创先的领袖型未来社会英才”,将办学目标定为打造一所“中国根、国际范、创新型”的优质品牌学校。

在“创先”教育高屋建瓴的引领下,学校美誉度日渐提升,先后荣获“深圳最具创新力学校”、“深圳教育创新榜样学校”、联合国第八届“和平的旗帜”“和平橄榄枝”勋章、“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等荣誉。

02

如何找到通往“罗马”的大道?

明白了学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怎么去”的问题了。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课程,就是学校通往“罗马”的“导航地图”。顺着“课程”这一基本通道,学校才能踏实落地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实现孩子的成长。只不过,有的学校铺开“地图”,上面都是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而有的却是一马平川的“阳关大道”。

几乎每个校长都能拿出一张满满当当的课程表来证明学校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但如果细细研究这些课程,很多是有水分的。

学校管理者不妨自我发问:课程目标的设计是否与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学校课程体系本身是否成体系,逻辑自洽?课程是否充分挖掘教育价值,而非流于表面?课程数量与学校能力是否匹配?课程实施与评价环节,是否真正发挥了教育效果,师生的体验如何?

一些误区,即使是好学校有时也难以避免,但好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地方,往往体现在强大的自我纠偏能力。好的学校,必须能对课程进行清晰的分类统整,划分课程模块与课程群,并且能够根据课程实施特点和学生特征,为课程体系设计适切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及时的评价与优化。

例如:在济南市历城二中“勤志”课程顶层设计中,学校在“勤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培养勤学善思、乐群远志的未来公民”的育人目标、学校发展现状和需求,进一步将国家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解读,明确了具有历城二中特色的课程目标——“勤修德行、勤蕴人文、勤炼身心、勤养气质、勤探创新”。其中,“勤修德行”对应责任担当,“勤蕴人文”对应人文底蕴,“勤炼身心”对应健康生活,“勤养气质”对应学会学习,“勤探创新”对应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勤”“志”二字一以贯之,逐步具象细化,最终在课程目标中指向具体的核心素养。

此外,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通过必修类、选修类、特色社团类、实践活动类、拔尖培养类落实“勤志”课程系统。如此具有体系化、结构化、配套性的课程体系,也加速历城二中从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齐鲁名校。

03

怎样培养一支骁勇善战的“远征军”?

找到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接下来就是“人”的问题了。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通往“罗马”的漫漫长路,需要一支耐力强大、骁勇善战的“远征军”。这支“远征军”,就是学校的教师。

从一名普通教师进阶到优秀教师甚至区域名师,往往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如果仅仅只靠老师个人的努力,是不足以让一所学校拥有无限涌动的人才的。

而好的学校都深谙“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道理,为教师打通一条助力专业成长、迈向优秀的通道,鼓励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树立目标,能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不断进步。

学校可以建设学习型组织,让教师成为懂理论,爱研究,并能将理论研究尝试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知行合一的优秀教师。同时,配置智能化课堂,提高教师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教师的主动使用开发技术工具的思维意识。

如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校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及创新力,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

学校深化班主任研修机制,实行班主任例会制和班主任“每周推荐”学习制,分享教育经验、推荐教育文章,促进班主任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不断积累育人智慧;

把青年教师培养列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储材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的4个子项目:德育胜任力培养子项目、教学胜任力培养子项目、科研胜任力培养子项目、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子项目,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推动各教研组从信念作风、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校本教研、知识管理、特色建设六大方面全面开展教研组建设,指导教研组把符合教育规律、符合育人改革方向的新做法、新探索总结出来,坚持下去,衍生出新思考,打造教研组新生态。

通过以上教师队伍建设做法,学校努力形成“四型师资”:专家型、成熟型、尖兵型、创新型,打造“三觉”(自觉提高业务能力;自觉强化育人意识;自觉提高师德涵养)“五学”(愿学、想学、会学、好学、能学)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为全面育人储材打好基础。

04

你的学校是一座孤岛吗?

在向着远征路上进发的途中,学校管理者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成为“孤勇者”,学校有没有变成一座“孤岛”?

优秀的学校从来都不是“孤岛”,在这些学校,领导者善于从内部用管理调动起所有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也善于在外部用品牌凝聚起尽可能多的资源。

近年来,注入腾讯创新基因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数智化手段,努力把学校建成以世界为校园的“无围墙学校”,建设以网络为教室的“无时限课堂”,开展以问题为驱动的“无制式教学”,开发以生活为教材的“无边界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无痕迹教育”,力图重塑学校教育生态,在世界坐标内建设中国学校的新样态。

好的学校,正是一个美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和谐融洽、自在生长。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学校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对师生的控制,束缚师生的个性与自由,而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jb/10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