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书荒时买了长篇小说《虎犊》。
书荒的说法其实不准确,书很多,都是未读状态,但某龙就是觉得借来的书香,对它们不怎么上心。那两个月图书馆闭馆,没得借,手上有兑换来的优惠劵,只能买商城里的书,浏览一圈,买了这本小说。
老实说,某龙对战争题材的虚构作品,不大感兴趣,考虑到小说比社科书好入手,那就读吧。
书读得不连贯。阅读过程中杂事多被打断是一方面,不对口味是另一方面,并且是重要的因素。
某龙大概用了两个整块时间来阅读小说,都在周末的下午。
小说的开头还是很吸引人的。一场惨烈的战斗。一支不太为人所知的部队“少共国际师”某连血战到只有战士杜鸿运幸存。
虎犊是对这个年轻战士群体的称谓。他们大多是十几岁的年轻人,是红军扩编时先后加入队伍的新兵,有穷苦孩子,有背叛家庭的富家子弟,也有被俘后参军的俘虏。出身不同,起点不同,动机不同,觉悟不同,归宿却相同。用小说简介和推荐语中的话来说,他们在战火中淬炼了自己的人生,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跟随小说的叙述,画面闪回到杜鸿运被红军俘虏的那一天。日后成为战友的曹远志兄妹、欧阳兄弟等,在回忆中先后登场。他们有仇恨、爱情、猜疑、同情、崇拜等各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战火给他们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成长,以及生离死别。
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正写战斗,写牺牲,下部视角切换到了现在,写后人对杜鸿运下落的追寻。这种写法让某龙觉得似曾相识。相比而言,追寻更为感人,尤其是杜鸿运曾孙拍摄微电影过程中的旁白画面,既是对先辈足迹的追寻,也是对自己心路的回溯。先辈理想信念在战争中得到锤炼,后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追寻中得到净化提升。
杜鸿运的下落成谜。少共国际师这支部队资料留存少,或许为创作带来了困难,也留下了空间。
从阅读体验角度看,《虎犊》并不是某龙喜欢的作品类型。
读过。留痕。追寻,让某龙联想到了这本书:
这是本隔壁人家的书。这么新的书,某龙是在出版不久从书店借回去看的。捧着一本崭新的书回去看,感觉真好。书店重新装修期间,新书没地方借,还是挺想它的。前两天试营业去转了转,里面的布局和以前不同,原先办理借书的柜台不在熟悉的位置上了。等开张了,得去摸摸清楚柜台搬去了哪里,继续“薅羊毛”。
阅世,也是一种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