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本草青年人当真怀远志

学习中药,遇到远志时,当真怀远志,志存高远。中药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故能够上医医国。熟悉药性,能够医人医病,也是可求的。既退最次,但识得小草之为何物,又有何不可呢?

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两晋南朝,世族名流爱好养生,对医药多有研究。如著名的有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人,甚至连戎马将军也多有精于岐黄者。东晋时殷浩(字渊源)曾隐居东阳十年不出仕,当时人说:“殷浩不出,奈苍生何?”后来殷浩受司马昱征召入朝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曾主持北伐的他却是一位能够“妙解经脉”的高手,有次居然只用一剂药便治愈了一位百岁老人的痼疾。桓温(字元子)和殷浩是东晋朝廷内部的两股势力。那是一个特别讲求个性的时代。年轻时殷浩就和恒温齐名,二人互不服气。桓温当面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更出色?殷浩回答:我宁愿做我自己。也许只是一次用药,却偏偏显得很“在行”,这对殷浩来说是很幸运的;很不幸运的是殷浩在北伐中两次都遭遇惨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此糟糕的表现,使他因此被废为庶人,从此大权尽入桓温之手。不知是否因为殷浩的缘故,反正桓温对隐居者借远志、小草之名有过一次再也令后人无法忘记的追问:远志、小草,何以一物而两名?《金石昆虫草木状》中远志绘图(图片:《发现本草之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谢安(字安石)曾隐居东山不出,后来才下山做了桓温的司马官。有一天,别人给桓温送来了一些草药。桓温在药篓中挑来拣去,举起一株,在座的人都认识,那是远志,又名小草。这时,桓温偏向在座的谢安发问到:“此药又名小草,为何一物而有两名乎?”其实严格说来,远志与小草并非一物,而是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苗,即地上的茎叶称小草;根才叫远志。古人用药时可以把根和苗混在一起,但叫起来名称仍然是不同的。如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七有“远志苗曰小草,根曰远志。”只是后来药用逐渐偏向于只使用其根,而少用其苗了。这在北宋的《本草图经》中有明确的解说:“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桓温所问的远志、小草一物两名,自是故意有所指。无论谢安是否知道,但还没等他应答,旁边在桓温手下作南蛮府参军的郝隆(字佐治)就高声答道:“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矣!”《金石昆虫草木状》中远志绘图(图片:《发现本草之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郝隆是位大聪明人且生性诙谐,郝隆晒书的故事谁人不知?聪明的郝隆原来也颇懂得中药材的原始,话语中的。“处”,指藏在地下便是远志;“出”,发出苗来便成了小草。既巧妙地回答了桓公,又不无幽默地讽刺了谢安。意思是你这株积年的“远志”,终于也出来了,莫不是要做棵小草?当此之时,桓公目视着谢安说,郝参军虽然有些失言,但用意并不坏啊。谢安在小时候就极其有名,但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在会稽郡上虞东山。当时的人皆视谢安为有大志之人,有句话在朝野间流传了多年:“安石(谢安)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在隐居之后的出仕,震动了整个东晋,桓温正是欲借此鼓励谢安也未可知,但跳出来的郝隆实出于讽刺倒是确凿。谢安该如何证明自己?等到淝水之战,谢安成功策划,以少胜多,功成名就。谢安从此圆满地实现了自己“东山远志”的夙愿,因此而有“东山再起”之词。谢氏家族遂兴旺发达,成为江左南朝的第一家族。这小草远志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笔记《世说新语》中而流传后世。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通乃不恶,亦极有会。”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远志还是小草?到底该不该出山?对此,陈长明将这一诙谐的故事化为了一首《清江引》词:谢公出山为小草,远志偏羞道。自教人不易忘,竟惹彼无端笑。知出山在山功大小。学习中药,遇到远志时,当真怀远志,志存高远。中药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故能够上医医国。熟悉药性,能够医人医病,也是可求的。既退最次,但识得小草之为何物,又有何不可呢?是故圣人有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绍兴本草》中绘制的泗州远志、威胜远志

(图片:《发现本草之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本文内容选自《发现本草之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菊花出国记

开学|熟地当归

最忙的药材,《本草纲目》里说:治一切

宫里的故事:乾隆的宠妃长了痘

中医不治病青囊|牛皮做的阿胶

青囊|曹颖甫的传奇一生

中药资源大典——华北远志

购买本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hl/7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