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中国古代书画·十三尚建忠
公元年,仕元三年后的赵孟頫写下了一首《罪出》诗: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
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堕尘网,
婉转受缠绕。昔为海上欧,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催槁。向非亲友赠,
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
骨肉生别离,丘垄缺拜扫。愁深无一语,
目断南云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
此时的前朝“帝王后裔”,又过上了衣锦荣贵的生活。但整首诗里透着深沉的哀痛与悔恨之情,并且,这种心境一直陪伴他终生。
想想国破家亡之后,闲居家中陪伴老母,清贫但自由。作为吴兴的一代才俊,也有人推荐他出来做官,被他婉言谢绝。诗明志:
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
春风不批拂,胡能建幽心。
然而,几年后却改变了初衷,另外老母也劝他出去。是啊,有才,为何不报效国家呐?
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儒风盛行。如若臣子,朝堂覆灭又仕新朝,会被视为“贰臣”,被天下人唾弃,骂为“汉奸”。元朝时也许还好些,明清时骂的人可就多了。
幽篁戴胜图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笼络南方地主阶级之心,让行台侍御史程钜夫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南宋遗臣,约二十来位,赵孟頫名列其首并被单独引见觐见皇帝。也是北方来的皇帝没见过啥,忽必烈见他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高兴坏了,是想重用他的,也更是被后面的三代帝王恩宠。
但其实,样子是这样子,朝廷不可能让他这个前朝宗室后裔施展才华的。看着是被赏识,实则为文治的花瓶。
忽必烈曾向赵孟頫询问宋臣降元的叶李与留梦炎的优劣。你让他怎么回答。
加上在朝中不同的四等人制,作为南人,干的好与坏都不行。谨小慎微,小心翼翼。政治确实险恶,所以赵孟頫多是请求在外为官。
做官不为荣华富贵,真想为民做些事情,振兴儒学,兴修学校,奖掖人才。不失为有赤子之心。
生于末世,人情冷暖,孤独悲哀。
也许注定的半生凄凉?!
还好,他可画画,可以写字,亦可写诗。
也只有致力于书画,才能在冰冷的笔墨间寻找温暖,慰藉心灵。
双松平远图
赵孟頫,一代书画大家,后人评是“元人冠冕”。
文人画自苏轼起,到了赵孟頫这里,可谓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者,使文人画替代画工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
他主张:
“作画贵有古意”,画风质朴自然;
以“云山为师”,写实强调基本功,克服“墨戏”的陋习;
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以书写画;
开画中题字,兼有诗、书、画、印之美,文人味更浓厚;
以画寄意,“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
尤其在“以画寄意”方面,面貌不同前人。赵孟頫笔下的山水、花草、鞍马等,都有他真实心境的体现。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新画风下并有一种孤独,一份郁郁,一派清远。影响了同代画家,包括著名的“元四家”。
鹊华秋色图是“清远”的代表。仪态拙朴、潇洒出尘。(请自动屏蔽画中乾隆的红印)
水村图天远水阔,萧散闲逸。也未尝不是空、冷。
浴马图二幅
赵孟頫爱画马。但骏马不是驰骋疆场,而是被养的宠物,用意含蓄深沉。或以百无聊赖之形象,折射出他怀才不遇、失去自由的内心痛楚和尴尬境地。
人骑图
秋郊饮马图
饮马图
秀石疏林图二幅简练洒脱,“书画同源”理论的绘画实践。
归去来辞(传)暮色已重,山林清气,秋凉袭人。
谢幼舆丘壑图此图绘东晋谢鲲故事,好老庄,善奏琴,寄迹山林。
重江叠嶂图
枯木竹石图
兰亭修褉图卷
红衣罗汉图
仕女图
高士图
古木散马图
管道昇水竹图
管道升烟雨丛竹
赵氏三世人马图
年,63岁的赵孟頫官至极品,写下《自警》诗:
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自写小像
有云:元人凭借铁骑征服汉人,赵孟頫凭借一支笔征服了整个元朝。
试想,如果赵孟頫不出仕,没有这么一个宋代遗留的儒士作为传承汉文化精神的中坚力量,可能整个元代或许以后,汉文化都将黯淡无光。■
《世说》故事:谢安当初在东山,有隐居不仕的志向。后来朝廷多次征召,迫不得已,接受了桓温司马这个职位。有人送给桓温一味叫远志的药草,桓温问谢安:为何这种药草又叫小草,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郝隆在座,他应声回答说:隐于山中时就叫远志,出山后就叫小草。谢安听了很有些惭愧的神色。桓温看了看谢安说,郝隆这种解释,我也很有同感啊!
往期文章选读
听取哇声一片
没骨技法没骨画
极具现代感的清初一画僧
雅(ku)宜(x)人生
横放自喜,明人浪漫
一杯敬空山,一杯敬雲起
熟悉,而不了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