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法中看中医治病的思维1汉中对、隆中对
无论是辅助刘邦的韩信的《汉中对》,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羽翼刘备的诸葛亮的《隆中对》,它们都是客观分析时势、世事,考校敌我短长优劣,从而制定的“趋利避害”、有利于我方发展壮大、平定天下的极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特性,就是古人所谓的合乎“大道”的特性,即不“逆天违道”、“大逆不道”、“倒行逆施”、“胡作非为”。)的策略。顺之而行,世事发展就按部就班,似乎都处于韩信、诸葛亮这些人的掌控之下了,当真是运天下于股掌之间一般,事态发展是这样的神奇,能怪世人皆曰此等人为神人吗?“神机妙算”,如有神助,吉人天相。然而真实情况却是:他们这类人是深通阴阳造化,熟谙五行生克,天地在我胸,三才了然知的“得道”的人。因为他们认识掌握了大道,所以运用起客观规律时就有条不紊、从容不迫、闲庭信步一般,主动权在握,所以他们“攻敌之所必守,守敌之所必攻”,一切都向着有利于他们既定的方向发展,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一统天下、三分天下的结果。明末清初名医的喻嘉言在他的医案名著《寓意草》开篇即写下“先议病后用药”并立下“议病式”,首创此论,堪为医中的《汉中对》、《隆中对》。如果能够细细研读《寓意草》中所记录的神思妙品医案,自能体悟“马前炮”的“先发制人”的神异。喻先师的“九死中求一生”、“痛为佳兆”、“金伐木荣”等等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思维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维宝库!为医者,岂能错过堪为医中《汉中对》、《隆中对》的《寓意草》而不读呢?
2围魏救赵魏将庞涓帅重兵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危在旦夕,求救于齐。齐当如何处之?齐之智囊孙膑开出的处方是:舍赵都邯郸于不顾,率军直指魏之国都大梁。结果,邯郸之围立解。《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载:“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孙膑不愧是个战略家,一言出口,惊天动地。“解杂乱纠纷”、“救斗”就一定要“控拳”、“搏击”吗?意为解救乱纷揪斗,就必须亲自操家伙、捋胳膊、挽袖子上吗?“批亢捣虚”是孙子军事思想的中心、灵魂,它的要点在于目的是要“批亢”,但是运用的手段是要有智慧选择的:显然直接去“批亢”所付出的代价要高,并且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而通过“避实击虚”去“攻敌之所必守”的薄弱环节----“捣虚”以“批亢”呢?必然会事半而功倍,因为什么呢?“形格势禁”,也就是形势格禁,对方必然要回守的,那么自然是“则自为解耳”。其实在孙膑作出进攻在大梁的决定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就倾向齐国了。这是战略思想的胜利,是思维的胜利!因为孙膑抓住了战争的脉搏,主动权在他掌握之中。看似简单的“围魏救赵”一计,包含了《孙子兵法》的最高精髓思想,说它是浓缩的《孙子兵法》也不为过分,它集中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灵魂,是《孙子兵法》的最灵活运用。它包含着《孙子兵法》思想中的“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的抓“先手”、抓主动权的思想,包含着“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的奇正相互转换的思想,包含着“攻敌之所必守,守敌之所必攻”的思想,包含着“以逸待劳”的思想,??????包含着“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崇高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军事战略思想。在《三十六计?围魏救赵》中的按语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较为贴切的注解了孙膑的高级军事战略艺术。孙膑的高级军事战略思想,是孙膑留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的、用之不竭的思想财富。
3铁铉、盛庸守济南年(建文二年)六月八日,燕王朱棣叛军兵临济南城下。第一回合,朱棣令人一封劝降书射进城中。铁铉回信一封《周公辅成王论》回敬。可谓对证良方。之后进入三月围攻战。不克。朱棣掘黄河水灌城几陷。铁铉诈降诱骗朱棣,朱棣几乎死掉。恼羞成怒,炮轰济南城,岌岌可危。几乎无计可施,不想铁铉、盛庸将朱元璋画像及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悬挂于城墙之上,朱棣无计可施,有炮难发。史载“燕王愤甚,计无所出”,可见何等窘迫难堪。九月四日,燕军解围去。泉城济南百姓称铁铉为“城神”。铁铉的成功,多少可以给那些战争惟经济力量、武器先进论者一个响亮的回答。战争惟经济力量、武器先进论者其实是一伙软骨头,不过是拿经济力量、武器先进论作他们的遮羞布罢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那一战是惟经济力量、武器先进论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一战是惟经济力量、武器先进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战无不胜的中华民族的杰出军事思想。思想是不可战胜的!朱棣对阶下囚的铁铉百般折磨、终于凌迟处死,也并未从精神上战胜铁铉。
——节选自李伟亮老师《医解》书稿中的相关阅读部分
远志中医
心怀远志中医当归养生
实用
生活
态度
传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