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嫄与远志传说
在武功古镇,流传着一段姜嫄圣母与“远志”的故事。
在人们治病服用的中药中有一味药名叫“远志”,原来叫做“嫄志”,传说唐尧虞舜之际,天下洪水横流、民不聊生。
《史记》载:尧帝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帝乃求人,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年后稷随大禹去全国各地治水多年不归的情形,后稷远去的时间过长,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门站在高处远望,天天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终于有一天,儿子划着木筏回来了,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激动的话儿不知从何说起。当母子在家坐定时,姜嫄仔细端详着儿子,才发现他双眼红肿、发亮,身上烂疮往外流着黄水,面容憔悴、疲惫不堪。
姜嫄见状,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设法给儿子治病,四处求医、求神,多方施治,总不见轻。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劳累过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见田间地头长的一种草,柳叶细枝、墨绿发亮、茎红根黄,用嘴细嚼,味甘、性温,当她嚼了几次以后,只觉得人轻松了,她就采集了许多,在锅里熬汤喝,这样喝了几天后,病完全好了。
想到这,她赶忙去地里把这草采来给儿子熬汤喝。喝了一段时间后,病彻底好了,姜嫄望着又恢复了当年健壮而又有力的儿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
姜嫄为儿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传开了,人们在高兴之余又互相介绍,凡是得了这种病的人都来此诊治,一治一个好,名气越来越大。来此采药、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姜嫄为了儿子和人们记住这个药草,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发现的,人们要永远记住它。
后来到了明代,出了一个大医学家,名叫李时珍,他在编《本草纲目》时,觉得“嫄志”被人们发现的最早,药用年代最远,就改名为“远志”,以后就被医药界以“远志”通用了。
自从“远志”被中医普遍应用后,加上姜嫄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传久远,人们普遍认为远志这味药唯有古有邰--武功县所产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围生长的特别好。因此全国各地来此采药的人越来越多,这味药也就越来越少。
后来北方人往南方贩卖药草时,编纂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要采得远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数十仞悬崖之上,而悬崖下大江滚滚、白浪滔天,划着筏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顶更是苦不堪言,冒着生命危险十有八九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却步,唯有练就一身绝顶功夫,经多次奋斗,方能采得一点,如此这般的一番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因此药价倍增,贩者大得其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