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中药资源评述

声明:本文为中药资源监测与服务平台“内蒙古自治区中药资源评述”,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和行业正能量。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注明:毕雅琼(内蒙古自治区中药原料质量监测和技术服务中心)

编者按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独特,土质土壤多样,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长,适合野生药材生长和中药材种植。内蒙古自治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区,如甘草、麻黄、防风、黄芪、黄芩、肉苁蓉、北沙渗、桔梗等都享有盛名。划分内蒙古自治区药用资源区域,建立蒙中药药用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机制,保护和发展蒙中药药用资源;提出蒙中药药用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建议,是新时代背景下蒙中药药用资源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刘书真

一、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生态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位处于我国北部的内陆地区,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自东向西分布着湿润区、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等气候区。同时,由于受到不同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区域呈现水、热分布不平衡的鲜明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由东北向西南递减,而热量分布却由东北向西南递增,从而出现了东北地区湿润、寒冷,西南地区干燥、温暖的现象,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东北部地区药用植物多喜湿润、耐寒性强,西南地区药用植物多具喜光、耐干旱、适生性强的特点。

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有维管束植物科,属,种,其中包括药用植物种,入蒙药药用植物有种,可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品种有余种。年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试点之一,参与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其中被列为需要调查的药用植物品种种,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重点普查品种,即内蒙古地区特色中蒙药资源的有93种,如肉苁蓉、麻黄、锁阳、甘草等,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由于无节制采挖、过度放牧、干旱及不合理工农业占地等原因,内蒙古自治区的特色中蒙药野生资源逐年锐减,许多已处于濒危状态。年《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甘草、防风、天门冬、黄芩、远志、卵叶远志、肉苁蓉、秦艽、小秦艽等特色中蒙药名列其中。此外,膜荚黄芪、蒙古黄芪、蒙古扁桃、柄扁桃、文冠果、贺兰山丁香、条叶龙胆、阿拉善脓疮草、阿拉善黄芩、草苁蓉、天麻等特色中蒙药也被定为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之列。肋柱花、尖叶假龙胆等其它野生特色蒙药资源在自然保护区外也基本呈零星散布状态,野生资源亟待保护。

二、内蒙古自治区药用资源区域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药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是大兴安岭、阴山山地和贺兰山地,如赤芍、桔梗、北沙参、地榆、柴胡、升麻、五味子、龙胆等;而大宗药材的主产区则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广大草原和荒漠地带,如甘草、黄芪、麻黄、苁蓉、锁阳等。以下通过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所导致药用植物分布区域差异,将内蒙古自治区分为几个主要生产区域:

1.东北部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区是包括大兴安岭北部及燕山山脉在内的区域,以山地森林为主要类型,另外还有部分高原、草原、平原及丘陵分布,包括: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等行政区域,药用植物生长期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地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区,降雨量相对丰富,由北至南温度呈升高趋势,是内蒙古自治区药材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野生中蒙药材有:防风、白芍、白芷、百合、板蓝根、薄荷、北豆根、刘寄奴、北沙参、萹蓄、苍术、柴胡、大青叶、白茅根、藁本、黄芪、黄芩、荆芥、桔梗、卷柏、赤芍、苦参、狼毒、白鲜皮、龙胆、漏芦、麻黄、马勃、木贼、秦艽、苘麻、瞿麦、三棱、金莲花、杏仁、草乌、蛇床子、黄精、升麻、白头翁、葶苈子、王不留行、威灵仙、徐长卿、玄参、银柴胡、玉竹、远志、泽兰、泽泻、紫菀等。根据该区域的气候环境特点和药用植物自然分布,现主要开展银柴胡、禹州漏芦、玉竹、远志、芍药、桔梗、北沙参、防风、牛膝、党参、黄芪、兴安升麻、麻叶千里光、林下山参等药材的种植。

2.中部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以高原、草原为主,包括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贺兰山地等地理形态在内,包括: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在内的广大区域,地区平均海拔较高,处于半干旱气候带,降雨量相对较少,土壤部分沙土质。主要分布野生中蒙药材有:黄芪、甘草、枸杞、地骨皮、山沉香、苦豆子、沙棘、漏芦、麻黄、秦艽、葶苈子、威灵仙、赤芍、黄芩、升麻、黄精、蒺藜、茵陈、肋柱花、玉竹、瞿麦、龙胆、香青兰、益母草、百里香、蓝刺头、委陵菜、狼毒等。虽然中部整体区域较大,但是受到锡林浩特地区着重开展农牧业发展的限制及鄂尔多斯市大力开发矿业资源的影响,为药用植物的生存、生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中部地区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中部偏南区域。人工栽培品种主要包括该区野生分布广泛、产量大的地区特色药材,包括黄芪、甘草、黄芩、肋柱花、香青兰、枸杞、麻黄、小秦艽、苦豆子等药材。

3.西部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以荒漠和沙漠的地理形态为主,包括:阿拉善盟的整体区域,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及鄂尔多斯市的部分地区,地区为干旱气候区,区内野生资源匮乏,主要生存药用植物种类为肉苁蓉和锁阳等荒漠植被,另外有部分内蒙紫草、甘草、麻黄、银柴胡、苦豆子等分布,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遭到破坏之后极难得到恢复。近年来,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人工采挖肉苁蓉、锁阳,使野生药用资源骤缩,资源量已无以为继,野生肉苁蓉资源濒危现状日趋严重。目前,该地区不断加大肉苁蓉人工种植投入力度,还在山沉香、黑果枸杞等品种开展小规模实验性种植。

三、内蒙古自治区特色蒙药材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其中蒙药材种(中蒙医通用药多种,蒙医专用药23多种),包括享誉海外的肉苁蓉、锁阳、蒙古黄芪、甘草、赤芍、桔梗等40余种优质高产的蒙中药道地药材,以及肋柱花、芯芭、广枣等蒙医药专属药材。野生特色蒙药蕴藏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赤峰市。下列以部分特色蒙药为例:

1.草苁蓉

草苁蓉为寄生草本,被民间称作“不老草”,在我国天然分布范围极窄,野生药材生长环境要求严格,除了吉林长白山林区海拔-0m有部分分布,主要集中要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海拔-1m处,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和额尔古纳右旗是主要分布区域。据文献记载,过去大兴安岭每年可产出野生肉苁蓉15吨左右,过量的采挖使草苁蓉资源锐减,资源分布更加狭窄,面临物种灭绝的危险,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肉苁蓉的人工繁育成功为草苁蓉的栽培提供了借鉴经验,但目前草苁蓉关于种子萌发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有待深入探索。

2.肋柱花

肋柱花为蒙医常用要药,蒙药名“哈比日干-地格达”,主要用于肝胆系统疾病的用药治疗。我国分布于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等地,随着肋柱花需求量的逐年增长,使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供需矛盾逐渐扩大,“地格达”类蒙药开始选取不同来源的代替品入药,但无法保证有效治疗和临床用药安全。目前内蒙古地区除呼伦贝尔盟及周边等少数区域肋柱花还存在成片野生资源分布外,东乌旗、根河等其他产区目前只有零星分布于土坡草地及水沟边,通过对肋柱花进行生态因子研究表明,肋柱花适宜性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东部,包括多伦县、克什克腾旗、正蓝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新巴尔虎左旗,此外,在内蒙古中部的武川县、固阳县、土默特左旗也有较适宜区域分布,明确的适宜性分布划分为肋柱花野生抚育开展和基地建立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3.芯芭

芯芭为蒙药专用药,蒙药名“阿拉坦-阿给”,《内蒙古中草药》根据其功效主治,将芯芭归于理血药中的止血药范畴。药材来源主要为达乌里芯芭和蒙古芯芭的干燥全草。达乌里芯芭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内蒙古自治区有广泛分布,自西部的荒漠草原区至华北北部的山地森林草原区均有野生芯芭生长,主要集中于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东部、巴彦淖尔市东部以及大青山、蛮汗山。蒙古芯芭药用类似达乌里芯芭,临床作为达乌里芯芭的代替品使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均有分布,常生于沙质、砾石质草原,亦见于森林草原区的石质山坡上,内蒙古自治区贺兰山、大青山、鄂尔多斯市及包头市郊区均有野生分布。芯芭的野生资源分布区域广泛,但达乌里芯芭自然适应能力较差,受到自然植被破坏的影响时自然资源较少速度快,蒙古芯芭往往成斑块状零散分布、资源量不稳定。目前,受到开荒、修路等人为活动影响,芯芭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且尚未对芯芭的野生资源进行栽培驯化研究,更无人工栽培生产,甚至没有芯芭药材商品收购和营销机构。在内蒙古境内,由于缺少稳定的药材供应,使用芯芭的蒙医药治疗已经开始呈现减少趋势。

4.黑果枸杞

黑果枸杞多分布于多分布于高山沙林、盐化沙地、河湖沿岸等地,耐寒,耐干旱,耐盐碱,适应性强,是我国西北部特有的沙漠药用植物品种,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内蒙古黑果枸杞野生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阿拉善地区,近年来,随着黑果枸杞作为一种高档保健品逐渐被人们推崇,在人类活动干预及破坏式采摘的共同作用下,黑果枸杞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产量及需求量呈现反向增长,出现了价格逐年攀升的现状。阿拉善地区开展试验性种植,长势良好,可以实现种植当年采摘,为改善地区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治理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大宗药材

在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区域范围内特定的自然环境及生态条件影响下,形成了部分产量大、品质优的优势药材品种,不仅具有广大的野生蕴藏量,在药材人工种植、野生抚育方面也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产地加工经验,为中蒙医传统医疗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以下列药材资源现状为例:

1.赤芍

赤芍是内蒙古自治区道地中蒙药材,气味微香,质量上乘,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近年来,还用于制作保健药品、食品、饮料和酿酒的原料,导致市场货源的进一步紧张。内蒙古自治区野生赤芍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地区、兴安盟地区、通辽地区、赤峰地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区的山坡林缘或草坡,年产量约8万吨,是每年收购量最大的中药材品种之一。赤芍生长周期长,一旦被采挖很难恢复,为了保护野生资源、保证药用有效供给,药用资源人工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与野生品分布吻合,主要集中于呼伦贝尔地区和赤峰地区,繁育方式包括野生种子培育和野生芽头采集培育。

2.桔梗

桔梗是常用大宗中药材,也是药食兼用的药材品种。野生桔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桔梗野生分布主要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地区、兴安盟地区、通辽地区和赤峰地区。桔梗种植产业内蒙古自治区以喀喇沁旗牛营子镇种植面积最大,每年的种植面积均在4万亩以上,为二年收获,每亩收获鲜桔梗1.5吨,平均每年可收获达3万吨,折合干桔梗1万吨。多年来,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桔梗种植经验和栽培技术,种植生产的桔梗,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明显优于其它地区的产品。年该地区被国家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桔梗之乡”,并于年被授予“道地优质药材(桔梗)种植基地”的称号。

3.枸杞

内蒙古自治区枸杞子种植为60年代从宁夏引种,主要栽培于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等地区,以乌拉特前旗先锋镇为主。目前,乌拉特前旗枸杞种植面积达5.38万亩,年产枸杞干果1万吨,产值近2亿元,占全国枸杞总产量的七分之一。5年,先锋镇被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枸杞生产基地,年,先锋镇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枸杞之乡”称号。乌拉特前旗先锋镇作为内蒙古唯一以枸杞产业作为主导特色产业的乡镇,已发展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枸杞集散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该镇实现了枸杞品种的更新换代,组建了枸杞营销协会,启动了陈和鱼枸杞市场,建成绿色枸杞栽培示范基地1.5万亩,枸杞良种使用率达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生物农药除草灭虫面积达到%,平均单产增加20%,并对地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盐碱地改良和生态环境改造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麻黄

内蒙古自治区麻黄分布主要为草麻黄和木贼麻黄,野生麻黄草主要分布于赤峰地区、通辽地区、锡林郭勒地区、乌兰察布地区、呼和浩特和包头地区、鄂尔多斯地区、阿拉善东部地区,过去几十年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野生麻黄草的最主要产地,占到了全国收购产量的80%,然而土地沙化严重却对麻黄草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所含麻黄素含量也急剧下降,随着国务院0年颁布《甘草、麻黄草专营和许可证管理办法》及一系列相关通知的发布,并将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目前,麻黄野生采挖减少,通辽地区、鄂托克前旗等麻黄草野生分布区顺应需要,组织人员大力解决麻黄草种植技术难题,带动地区麻黄草种植产业发展。

5.甘草

甘草商品药材分东草和西草两大类,其中西草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伊盟、巴盟地区,有着开发早、品质优的优势特征,产于杭锦旗的“梁外草”,条长均匀、皮细色红、断面黄白、味甜粉足,更被誉为“内蒙甘草”,供应国内外市场。东草主产于内蒙古东部及东北、河北、山西等地区,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草的重要产区,种质为乌拉尔甘草,行业内称为“红皮甘草”。近年来,野生甘草蕴藏量急剧下降,种群密度和种群类型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集中成片的甘草种群已经难得一见,甘草已经从沙生中药材里的优势品种变为濒危品种,全国野生甘草蕴藏量已不足50万吨,其中近50%产自内蒙古。目前甘草人工种植主要集中在以杭锦旗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如今,杭锦旗甘草产业已经成为杭锦旗经济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实现了甘草种植、加工和制药的一体化经营,使甘草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另外在巴盟、赤峰地区也有对甘草药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开展。

6.黄芪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地区、赤峰地区、乌兰察布地区、呼和浩特地区、包头地区、巴彦淖尔地区和鄂尔多斯地区。通过内蒙古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对蒙古黄芪药用资源种类、分布、资源变化趋势等信息的整理收集,发现蒙古黄芪产地正逐渐北移,正品位置被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产的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所替代,并随着多年的采挖和黄芪用量加大,黄芪野生资源锐减。近年来各个主产地纷纷引种种植,武川、固阳、土右旗等蒙古黄芪的道地产区生产的黄芪条直径粗、纤维少、粉性足,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含量高,被称为“绵芪”或者“正北芪”,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栽培面积约3-4万亩。另外,在呼伦贝尔地区也有黄芪小规模种植。

7.肉苁蓉

肉苁蓉因其药用疗效显著,有着“沙漠人参”的美誉,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野生肉苁蓉濒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明令禁止采挖。内蒙古自治区肉苁蓉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地区的荒漠草原和沙漠地带,种类以荒漠肉苁蓉为主,并零散分布有盐生肉苁蓉和沙苁蓉。随着野生肉苁蓉濒危情况的加重,阿拉善地区将肉苁蓉种植作为一项“沙产业”进行大力扶植,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实施全面禁牧并大力开展肉苁蓉种植,组建政府、企业、大学共同支持参与的课题组,目前,肉苁蓉种子萌发及寄生机制、病虫害防治措施已经的到很好的研究解决,目前已接种肉苁蓉约30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所产中蒙药材大部分都是根及根茎类药材,生长周期长,面对着药材种植起步晚、土地所有权分散、药材品种复杂的现状,虽然当前中蒙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距离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种植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中药材种植不断寻找适宜的合作式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基地”“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另外还有部分地区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特色经营模式,如阿荣旗地区形成的由村党支部牵头引导的“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多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团结地区力量扩大药材种植经营范围,使得中蒙药材在人工种植、产地加工、产品制造等产业投入有所增长,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另一方面,成熟种植技术的传播,有效改善了农户随意使用化肥、农药,规范了种植、采收工作的开展。同时,建立“种植基地自主研发”“种植基地+科研机构”“种植基地+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科研合作平台,开展中蒙药材优良种质选育研究,质量控制研究,重金属、农残含量检测控制研究,有利于新技术的改良和应用,并实现对中蒙药人才的培养。

五、地区资源优势促进中蒙药材开发利用

中蒙药材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基础上,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蒙药材绿色种植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渠道和长效运作机制。

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寒温带原始针叶林,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由于冬季寒冷漫长,植物生长期短,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独特又十分脆弱。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兴安岭地区林内经济发生了巨大转型,绿色药材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林区土壤是以腐殖质为主的黑壤土或棕色针叶林土,未开发,无污染,冬季的低温环境,使有害生物难以越冬,基本没有病虫害的发生,限制农业发展的众多天然因素却给耐寒中草药的种植提供了优良环境。随着大兴安岭地区“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等机制的实施,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保障中蒙药材优良品质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在实现中蒙药材绿色种植的同时,达成了护林造林国家政策的落实结合。

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及额济纳旗地区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资源丰富且危害严重。当前,阿拉善地区开展的肉苁蓉药材种植产业,大力种植肉苁蓉的寄生植物——梭梭,作为沙漠有效的防风固沙树种,梭梭林能够增加地下水保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在达到恢复植被、缓解荒漠化危机的功效的同时,为肉苁蓉生长繁殖提供寄主植物,肉苁蓉种植可观的经济价值,调动了地区农牧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不仅有效利用了地区的特色荒漠资源,实现了地区经济产值的增长,同时,形成了可持续发现的沙产业,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起了绿色屏障。

中蒙药材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药材产业发展的源头,是优质医疗服务的可靠保障。为了降低野生药材资源压力,加强道地药材植物资源保护,构建可持续发展利用体系,大力发展道地药材人工栽培及野生抚育工作已成为当前的必由之路。在摸清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资源家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中蒙药材监测体系建立,完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生产规范建设,加大中蒙药材优良种质资源研究,完善地产药材质量控制研究,建立道地药材品牌化效应,增强中蒙药材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我们地区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的工作要点。

广州惠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测土配方个性定制国家专利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hl/2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