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张兰芳老师精彩解析
很高兴听到孙老师的诵读,读得非常流畅,自信,感谢你的参与。下面开始今天的解析!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这个“气口”,就是咱们平常大夫切脉的地方。是我们手腕内侧,桡动脉波动的地方。气口也就寸口,也叫脉口,它是我们手太阴肺经经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个穴位叫经渠穴。“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黄帝问,为什么气口切脉就能反映五脏的疾病?就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就能集中表现五脏的病症。“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岐伯回答他说,我们的胃为水谷之海,是六腑的源头源泉,或者说是仓库,我们的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非常简单,我们的水谷精微先储存在脾胃里,经过脾的运化,小肠的输布,它的精气用来养五脏的精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就是刚才咱们说了,手太阴肺经循行经过气口。我们的上肢有手太阴肺经,下肢有足太阴脾经。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的精气都能输出于胃,在气口这个地方集中体现出来,实际上就是告诉你,为什么气口独为五脏主。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脾胃为我们的后天之本,所以我们切脉的这个寸口或者叫气口,就可以知道全身气血阴阳的变化,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望闻问切,切脉要选择气口这个位置,因为它可以查我们的一身之气,查我们脾胃的盛衰。当然了,我们的寸关尺可以集中体现心肝脾肺肾,五脏的情况,都可以在这个地方有所体现。“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这个很简单,就是我们吃的五味属于阴,属于有形之品,它就藏于脾胃;而五气,就是说我们的五行之气,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鼻为肺窍,心肺有病,鼻子会功能失常。这段话集中解释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实际上就是在说五脏六腑之精气,可以集中体现在气口。所以它就是诊病的一个关口,一个体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这是在说大夫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察其下”,实际上察其全身上下,都要一一察遍,并不只是察其下,其它的版本上有说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就是要给他诊脉。“观其志意”,就是你还要观察他的情绪意志,与其病也,还有他的病症。实际上就是要全盘的采集病史,不光要观察病症,还要观察脉候,观察他的情志变化。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就是有些病人,他拘泥于那些鬼怪迷信,这样的人,你不能和他谈论最高的养生大道,做人大道以及医术的最高理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就是那些害怕针灸,砭石,就是拒绝治疗的这些人,你不能和他谈论这些高超的医术,这些比较精巧的治疗办法。这个巧,在甲骨文里,表示古人用手握着牛角吹号角。它的延伸意思就是说源于高度的智慧和静定,所创造出来的劳动,就是所谓的奇技淫巧,必须得有熟练的训练,还有静定的心智,长期的训练,才能创造出来的活动,像我们的针灸砭石这样的,就属于至巧,而恶于针石的人,就不可以用这样的办法给他治疗,因为他不接受。“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有些病人不允许大夫给他治疗,拒绝治疗,他的病必定无法治疗。如果你给他治疗也是没有功劳的,也是没有疗效的。实际上前面这三种人属于不治之人。俗话说病有千般,不离阴阳。人有万种,总是名利。其实有些病是属于难治或者说不治之症。比如拘于鬼神者,恶于针石者,病不许治者,实际上古人在几千年前已经总结出来,有这样的人。
拘于鬼神、恶于针石、病不许治,实际上是在强调人心的难治。我们都非常熟悉,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序里有一句话: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其实张仲景说的莫救,仍然是说的人心的沦丧,世风的日下。所以说,有一句话叫小病从医,大病从己。就是我们身体有一些皮毛的小病,可以找大夫,很轻易的就治好了,但是大病必须要从自己的身心开始调理,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认知肯定是出现了重大的偏差,所以说小病从医,大病从己,真正能拯救自己的是你自己。我们学会面对死亡是每个人最后一堂课。其实临床上经常见到许多病人,确实是死于对死亡的恐惧。今天的解析到此结束,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