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精彩解析
很高兴听到陈老师的诵读!读的非常舒缓,从容、优美。闻声知人,感谢你的参与。
下面开始今天的解析。“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五邪所见”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五脏克伐之邪所表现出来的脉象。大家看“春得秋脉”,当然这是不正常的。春天脉诊的时候,却摸到秋天的脉象。春属木,秋属金,金克木,在春季应该表现为春脉,反而显现出秋天的脉象,是金克木,表明病情较重。
咱们前面反复讲过,我们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会随着四季寒暑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脉象也是如此。我们正常情况下,春脉为弦脉,夏脉为洪脉,长夏为濡脉,秋脉为毛脉,冬脉为石脉,这是正常情况下,所以“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都是反常之象。大家看一下,夏得冬脉,实际上就是水克火;长夏得春脉就是木克土;秋得夏脉就是火克金;冬得长夏脉就是土克水。春天应该生发,但是却显秋象,证明病情危重。所以“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它们都属于不治之症,死症。它们的转归和命运都是一样的。这一小段话就是从反面说明天人相应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人和大自然不相合,不相顺应,就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实际上就是在逆天,所以是“皆同命,死不治”。
我们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应该春得弦脉,夏得洪脉,长夏得濡脉,秋得毛脉,冬得石脉。那既然是不正常,有一句话在这一段里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五脏和六腑这一对对应关系里边儿,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出之阳”,也就是说阴阳格拒或者阴阳离决。正常情况下应该阴平阳秘,阴阳交融,互根互用。既然阴出之阳说明阴阳离决或格拒,这时候病人会表现为烦躁易怒,实际上就是死证的表现。
“五藏所藏”,这个很简单,就是正常生理情况下,我们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心藏神,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肾藏志,肾主藏精,藏志;其实一个人有精神,就是因为心肾相交。所谓志,就是我们的意志力。一个人做事是否长久,是否有大志向,实际上是肾气充盛的表现。
“脾藏意”,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这个意,其实代指我们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肺藏魄,肝藏魂”,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索一下三魂七魄,魂和魄,对我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起曾国藩有一句话: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实际上一个人只有五脏调和,才能品行端正,精力充沛,愉悦平和,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实际上身心健康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祖国医学,包含有身心灵,精气神,这是现代医学所无法涵盖的。所以说这是我们祖国医学的独创,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这个很简单,也是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五脏的主宰,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脉,脾主四肢肌肉,肾主骨生髓。“五劳所伤”,其实这一小段都在说生病起于过用。咱们前面经脉别论篇里有这个观点,“久视伤血”,实际上就是久视伤肝血,因为肝开窍于目;“久卧伤气”,伤的这个气应该是阳气,因为久卧阳气不得舒展;“久坐伤肉”,大家知道久坐会伤我们的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四肢肌肉会受伤;久立伤骨,前面咱们学过持重远行会伤肾;“久行伤筋”,长途疾走会伤肝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实际上整段是在讲生病起于过用。这一小段就是让大家注意,劳逸结合,既不可久卧、久坐,也不可久立、久行。我觉着咱们的古人真是非常的高明,他们在五千年前已经预见到,我们当代人要久视伤血,今人几乎人人用眼过度。
“五脉应象”,也就是说五脏之脉随着四时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脉象。肝脉弦,肝脉应春,为弦脉,弦脉的特点,就是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心脉钩,心脉应夏,脉象来盛去衰,其象如钩。
这个脉象大家听起来是非常抽象的,因为这个必须得有长时间的临床脉诊,才能慢慢体会到这样的脉象。大家只做了解就行。脾脉代,脾为中央脾土,后天之本,脾脉和缓,分旺四季,随四时而更代。肺脉毛,肺脉应秋,脉象轻虚而浮,其象如毛。“肾脉石”,肾脉应冬,冬主封藏,其脉沉坚如石。是为五脏之脉。实际上这一整篇宣明五气篇,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来阐明我们的脏腑、气血、阴阳以及疾病的规律。所以说五行理论,是我们祖国医学的一大独创,一大贡献。今天的解析到此结束,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