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风的论述,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为立论依据。《灵枢·刺节真邪论》曾提及:“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也认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入人体。宋·严用和对于病因的论述更为详尽,他说:“营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总之,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所致,即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风邪侵入脉络。到了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于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刘河间提出“心火暴盛”的观点,李东垣则认为“正气自虚”,而朱丹溪则主张“湿痰生热”是导致中风的原因。虽然三家立论各有不同,但都侧重于内在因素的作用。
费氏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提出,中风这一病症是由于正气一虚,外风乘虚而入,由表入里,使得病情逐渐加重。他认为,中风的发生,必先有营卫虚弱,卫虚不能护卫外邪,营虚不能固守内邪,使得风邪得以乘虚而入,由浅入深。
浅层次的中风,分为中络和中经。中络者,为卫气虚弱,风邪侵入肌肉,导致肌肉不仁、麻木,或手足无力、步履艰难。此时,常以桂枝、白芍、当归、秦艽、防风、牛膝、红枣、生姜等药,以祛风养血、活血通络中。经者,为营血虚弱,风邪外袭,营卫失调,导致肢体拘急、步履艰难,或言语不利、口角流涎。此时,常以当归、白芍、生地、桂枝、茯苓、白术、川断、独活、牛膝、红枣、生姜等药,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总之,这些症状都是由于营卫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导致经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引起。更深层次的中风,又分为中腑和中脏。中腑者,为风邪侵入胃腑,胃火炽盛,水谷之气不生津液,化痰涎,痰随火升,阻塞清窍,致使神志不清。此时,常以麦冬、石斛、羚羊角、胆星、僵蚕、天麻、竹沥、姜汁等药,以辛凉开窍、清肝熄风。中脏者,为肝阳暴亢,阳升风动,血随气逆而上涌,上蒙清窍而导致昏倒不省人事。此时,常以牛黄、菖蒲、黄连、远志、丹参、麦冬、竹叶等药,清心开窍、祛风除痰。而中脏虚证,则表现为突然昏仆,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舌痿,脉细弱。这是元气衰微、阴阳离决的表现,阴血大亏,孤阳上越之象,有暴脱之危,预后不良。此时,常以附子、熟地、人参、菟丝子、枸杞、茯神、远志、炮姜等药治疗。而且人参的用量要倍于附子,以益气回阳,壮水制火。
如前文所述,费氏在应对中经络和中脏腑的病变时,其治疗大法无非是攘外与安内两途。对于中经络和中脏腑的病变,治疗方法有所区别。对于中经络的病变,以攘外为主,即以祛风通络为主,例如运用搜风通络的药物,如蜈蚣、全蝎等,以舒缓经络;而对于中脏腑的病变,则以安内为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有二:一是平肝敛肝以安内风,使内风不动,即使有邪风侵袭,也会因内风不动而孤立无援,自行消退;二是调治脾胃,例如使用健脾化湿、和胃止呕的药物,如党参、白术、草果等,以加强脾胃功能,达到去湿化痰、降火解毒的功效。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效法和借鉴。#百万创作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