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嫄圣母与远志的传说
张启云
武功镇古老神奇的历史传说枚不胜举,姜嫄圣母与远志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据《史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帝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帝乃求人,更得舜……,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候、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水,定高山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不敢入”。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带领伯益(又名大费,皋陶的儿子)和后稷(名弃,黄帝嫡长子,母姜嫄)两位助手及二十七万百姓前往。禹总结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和谋略,查视地理水情,改父“围堵障”法为“疏顺导滞”之法。顺应水自高向低流下的自然趋势,把壅塞的堰塞湖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汇通到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经过十三年的艰苦治水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武功境的渭河也是其中之一,渭河,解放前后人们一直都叫“禹河”。水患平息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禹因此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千年。后稷随大禹去九州各地治水,十三年不归,同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母亲姜嫄十分思念儿子,经常站在现在的上阁祠高处眺望,期盼儿子早早归来。十多年来,姜嫄常常思念儿子苦等慢熬。当她望眼欲穿时,终于有一天,后稷划着木筏同治水的伙伴回来了。她远望那熟悉而陌生的身影,心中惊喜万分,悲喜交加,母子相见,热泪盈眶。待母子家中坐定后,姜嫄看见儿子面容憔悴,神志沮丧,疲惫不堪,两眼红肿,烂疮两腿,浓汁外溢。又看看同伙,好多人也是同样状态。姜嫄十分心疼,急问情由后,才知这十三年来,儿子后稷同大禹伯益等人为治水患,天天顶烈日,冒风雨,踏泥泞,入水中,日积月累,湿热积疾。姜嫄感慨万千,十分痛心,当日一夜未眠,她要想法为后稷及同伙治好疮疾。她苦思冥想,突然想起几年前她因遭到暴雨湿热侵身,不久身上生发毒疮,自己在小华山附近田间崖坎采集一种小草,拿回煎熬内服外洗,治愈了自己的毒疮。第二天清晨,姜嫄早早起来驾着小舟,穿越漆水来到小华山脚下,攀崖摘取能治病的小草。此种小草,叶如小柳,深绿透黄,枝细低矮,花蓝带紫,嚼之味甜而甘。古时漆水河浪大涛急,这种小草生长在小华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十分难摘采。摘采时要驾小舟在急流中向崖岸上抓一两把,抓不到时只能空泛一回,然后再把小舟返撑回来轮回采摘。姜嫄已摘采小草药近满小舟,她满心欢喜地划舟返回。到家之后,姜嫄立即将采回的小草药清洗炮制精心煎熬,将煎好的药液让儿子和同伙连喝带洗。没有几天,后稷及同伙们腿上的脓疮就好了,个个身健体壮了。姜嫄又架舟摘采了好多草药,让后稷架舟自漆入渭,去送给大禹益伯等治疗疮毒,所有患病同伙人人痊愈,身体康健如初。从此姜嫄名声大震,人们奔走相告,各地百姓纷纷前来找姜嫄治病,治一个好一个,妙手回春名播九州。人们为了记住这种草药,就不约而同地起名“嫄志”。“嫄”即姜嫄,“志”即记,标之意,标明嫄志为姜嫄首先发现药用。从此人们就称姜嫄为神医“圣母”。“嫄志”生长在武功的田间崖坎,多年生草本,高20到40厘米,根园柱形,花淡蓝带紫色,偏侧生于小枝顶端。擅治一切痛疽疮疡,有解毒消肿之功效。到了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山川平原,翻山越岭,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访医采药经历了二十七年,编写出了我国药物学的巨著《本草纲目》,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嫄志就是其中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嫄志”首先是姜嫄圣母发现的,药用年代久远,“嫄”字多用于人名,较为生僻,就将“嫄志”修定为“远志”,又名“武志”及“小草”。李时珍修定:“远志”功效主治具有“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可明目不忘、强志倍力、长肌肉、壮筋骨、治一切痛疽、疮疡肿毒……”。因为远志这味药材是姜嫄圣母在武功发现及药用的,药用年代久远,人们普遍认为远志这味药材唯有武功所产药效最好,质量最优为道地药材。特别在姜嫄圣母墓周边生长的药效更为神妙。远古时期漆水汪洋一片,大浪滚滚南下,要采集崖坎峭壁的远志,人们要划着木筏小舟千辛万苦才能采集到它。由于远志药效名扬九州,外地来武功采集远志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远志生于崖坎峭壁,采集困难,人们将远志说得神乎其神,比灵芝草还难采摘。姜嫄圣母逝世后,后稷及百姓们为了铭记姜嫄圣母的纯正大德大恩,为了让姜嫄圣母看到自己美丽的家园,便将姜嫄圣母安葬在她发现“嫄志”的小华山秀峰之巅的最高处,并在母亲等他的上阁祠高处修建一座“望归亭”。说来也怪,自从姜嫄圣母安葬于小华山之后,嫄志每年长势凶猛,且越印越多,人们把它采摘了它又长出来了,就连望归亭周边也长出了好多的嫄志来了。姜嫄“其德不回”妙回神医,被世人称为“姜嫄圣母”。由于姜嫄发现嫄志并药用最早,武功远志成为我国道地药材。正如后人所怀赞姜嫄圣母:
姜嫄古塚芳萋萋,远志华山菀碧碧;
眷眷邰人怀懿德,年年清明行礼仪。作者:张启云,为主任中医师,传统医学荣誉博士,现在连任四届县政协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协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曾发表多篇作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