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近期不断走低的气温,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此时适当的养生进补,可以有效改善不适症状,增强体质,帮助安然过冬。说到养生进补,很多人偏爱于通过饮食或是服用膏方等补药养生。为您介绍一种非常适合秋冬季养生的方法——中药足浴,绿色简便又能治疗多种疾病。
为什么中药足浴养生保健效果好?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到了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寒冷,脚部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中药足浴在热水泡脚的基础上加入了中药,既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还可以借助热水,促进皮肤吸收中药液里的有效药物成分,更利于药效在人体发挥作用。并且,因为脚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人体12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通过中药浸泡,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另外,中药足浴能对西医治疗有局限的疾病如便秘、失眠、神经衰弱、腰腿痛、手足发凉、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等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几款常用的足浴方主治:血虚;方药:当归2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川断15克,加水煎煮后倒入足浴盆内泡脚30分钟,每日一次。
主治:感冒头痛;方药:在热水中加食盐约50克左右,50-70克生姜。泡脚时,先把脚放在热气上熏,待水温下降后再将双脚浸泡在水中互相搓擦,水凉时可续加热水2-3次,可泡至全身微微汗出,待水尚温时及时擦干脚部盖上被子痛痛快快地睡一觉就好了。
主治:气虚;方药: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加水煎煮后倒入足浴盆内泡脚30分钟,每日一次。
主治:足部冻伤;方药:桂枝、茄秧、白芷、防风、细辛各15克,水煎加热水至毫升浸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主治:高血压病;方药:罗布麻叶15克、杜仲6克、牡蛎15克、夜交藤10克、吴茱萸10克,或桑叶、桑枝、茺蔚子各15g,或钩藤40克、夏枯草30克、桑叶20克、菊花20克。用上药加水毫升煎成毫升,去渣后混入足浴盆,睡觉前浸泡双足30-40分钟。
主治:失眠;方药:磁石60克、丹参20克、远志15克、夜交藤30克,或酸枣仁20克、远志20克、合欢皮10克、朱砂5克水煎去渣,加热水至毫升泡脚每晚睡前一次。或吴茱萸40g,米醋(白醋)适量。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配合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睡前一次。
“中药足浴怎么泡才正确?中药足浴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煎药一般先武火,沸腾后改为文火,保持药液微微沸腾状态。煎煮半小时左右。一般煎煮两次。煎药过程中要搅拌2-3次,滤出药液后,药渣应适当压榨。将两份药汁放在盆中,浸泡双足,以药液泡过足踝为度。
2.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足浴,尤其是饭后不能立即足浴,以免影响消化。
3.水温不宜过高,最佳水温应以42℃~45℃为宜。过高的温度,会烫伤皮肤,而且血液循环一下子太快的话,导致血液上冲,反而引起不适,甚至出现虚脱。
4.时间以半小时为宜,微微出汗为度。否则双脚的局部血液循环长时间过快,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相对缺血,老人有可能出汗过多导致虚脱,甚至脑供血不足而昏厥。
5.在家中足浴时注意不要用铜、铝等金属盆,因为此类盆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容易和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甚至生成鞣酸铁等有害化学物质,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宜用木桶。
6.一剂药方建议一次性使用。因为药效一般煎煮一次就已经全部释放,如果重复使用,几乎没有什么药效了。
这些人群不适合中药足浴最后,这些人群不适合中药足浴:
1.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因为中药浴足可能会刺激到妇女的性腺反射区,从而影响妇女及胎儿的健康。
2.患有各种严重出血病的人,如咯血、吐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及其他内脏出血等,在进行足底按摩时,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内出血。
3.肾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肝坏死等各种危重病人,由于病情很不稳定,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应,使病情复杂化。
4.一些急性的传染病、急性的中毒、外科急症的患者,如外伤、骨折、烧伤、穿孔、大出血等,因为可能会贻误治疗最佳时机。
5.正处于大怒、大悲、大喜之中或精神紧张、身体过度疲劳的人。
6.足部有外伤、水疱、疥疮、发炎、化脓、溃疡、水肿及较重的静脉曲张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