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诗李商隐残花,残花和宝钗,两

请去文末收听

读一首诗李商隐《残花》,残花和宝钗,两种悲伤,作何选择?

残花

唐.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昔日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到死未能再回中原,何等的凄苦,千古之所共恨。然而这样的命运是她自己所选的。想当初她沉没汉宫多年,一无所遇,与其空老深宫,自荐出塞和亲。苏秦游说燕、赵,被封武安君,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何等尊荣,后来被刺而死,身败名裂。他自己也说,如果使他以前有两顷田,能够吃饱穿足,又怎么会出去奔走。朱买臣五十年负薪读书,穷困潦倒,一旦富贵,炙手可热,然而不久又被杀头。使他不慕高官职,则能保身。一物而有二称,“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安闻之而露愧色。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李白诗云:“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白居易曾叹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出现在人面前的美好事物,大都不能长久。一旦昔日的美好破灭消失,将会非常的令人伤心。假使那些美好从来没有存在过,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伤心。但是美好往往又是一个人人毕生的追求,又岂能轻易放弃。所以不能轻易去评价王昭君、苏秦、朱买臣、谢安,所做选择的是与非。

李商隐的这首《残花》所表达的大概就是那个意思。春天来时,百花争放,鲜妍明媚,俏傲枝头。然而随着春终将远去,容颜衰损,凋残香销,则整日愁怨,哀伤不已。眼泪哭干,也无计留春住。花的命运就是这样,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没有谁是谁非,也不须怨恨任何人。如果一定要责怪谁,只能怪自己当初选择迎着春风绽放。

如果像箱子里珍藏的宝钗那样,一直闭门不出,则每日暗暗堆积埃尘,永远地被尘封。它的美好,也不会被世人所知。这样的命运,对宝钗来说,又何尝不充满悲伤。也许宝钗更希望能够像春天的花儿那样,哪怕能够绽露一时的美好,之后瞬间香消玉殒,也是心甘情愿的。

那么问题来了,人生是要选择像春花那样呢,还是像宝钗那样呢?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不管怎样,最终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明知无论怎样选择,只会带来悲伤,然而又要在两种悲伤之中选一个,这样的人生命运,真实悲催透顶。

主播风采

谢谢陪伴,欢迎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fb/7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