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我有幸赴武汉参加了第四届中华中医药文化大典,并参观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辈中医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坚守和热忱以及对大医精诚的中医精神的不懈追求。
我在博物馆看到了一张泛黄的中医师资格证,虽然隔着玻璃,仍觉得隐隐约约闻得到那种陈旧的纸香,纸上“俞濂澄”三个字分外好看。看着这张医师资格证,我不禁回想起姥姥之前给我讲的故事。
姥姥年轻的时候是辽宁省红十字医疗队的队长,下乡到赤峰去,那个时候赤峰特别贫穷,我爸戏称是“一条马路不到头,一个公园两只猴”。有天姥姥她们去到一个很偏僻的村子,刚好碰到一家妇女生孩子难产,我姥姥便带着医疗队其他人去接生。正当一群人为了接生而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妇女的丈夫却一直不停地从压水井里打水然后爬到房顶从烟囱里把水往下浇,累的满头大汗。由于胎位不正,医疗条件又有限,姥姥愣是徒手伸进去把胎位搬正了。在众人的努力下,孩子得以顺利出生。
姥姥从小接受的便是中西结合式教育,受到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强烈影响,看到丈夫对处在生产中的妻子如此不闻不问,便很严肃地去问丈夫为什么如此无动于衷不来帮忙,丈夫很委屈的说我一直在帮忙啊。原来当地有一个很古老的习俗就是生孩子难产要“冲胎盘”。姥姥听后内心有些感慨,习俗虽是陋习,但仍能感受到一个丈夫对妻子深深的爱。
同时我也深深地被那些古老而又精致的中医器械所震撼,早在几十年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很先进的医学技术,但是可惜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并没有完全流传下来,很多宝贵的书籍资料或技术已经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遗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医药大典上一个老教授的讲话,在这之前我们其他人一直讨论的是怎么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老教授的发言给大家当头一喝。“现在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实践,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出来什么都不会,不会看病,不懂开方,有什么用?中医不能脱离了实践,如果大家都去埋头搞研究而没有人去看病,那要中医有何用呢?你们都在做动物实验,但是小白鼠知道什么是阴虚吗?我尊重科学,我尊重事实,但是不能太过偏颇。”
确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很多人的学习太过理论化,很多人会发现,我读过这么多的书,却还是不会看病。中医文化浩如烟海,身为一个中医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你多厉害医术多高超,终身学习的意识不能丢。“传大医精诚,承岐黄仁术”,希望这是我们所有中医人共同的坚守。
熟地于心,远志当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夏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