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张兰芳老师的精彩解析如下:
很高兴听到张老师的诵读,非常流利熟练,感谢你的参与。下面开始今天的解析。
“帝曰:法阴阳奈何?”黄帝问岐伯说,如果我们取法阴阳,该怎么办呢?“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阳胜则身热”,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阳气亢盛,阳邪亢盛的时候,身体会发热;“腠理闭”,就是我们的毛孔,我们的腠理紧闭的状态,这个时候汗就不能排出来;当我们的腠理开的时候,就会汗出。“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就是张口气喘不得平卧的样子,汗不出而身热,我们身体的热邪会随着汗出而解。
“齿干以烦冤”的“齿干”就是口干舌燥,咽喉干燥,因为热邪会伤我们的阴津,伤我们的阴液,所以就会非常的干燥,“烦冤”就是心烦意乱,非常的郁闷;“腹满死”就是说,这时候会伤害到中焦脾胃的气机,就是不想吃饭,脘腹胀满,也就是说非常重的病症,会死人。“耐冬不耐夏”,那就是忍受,到冬天会好一些,到夏天就会更重,这个“能”通假那个耐受的耐。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这个和上面实际是一正一反。大家可以从反面去理解,阴气胜,阴邪亢盛的时候,身体就会寒,这时候腠理开,有汗出,身体非常的清冷,就是身上感觉比较冷;“数栗而寒”,就是经常的会寒颤;“寒则厥”这个“厥”是四肢厥冷,就是手足发凉;“厥则腹满死”,气机上逆为死症。
“能夏不能冬”,夏天为阳,比较温暖,它能中和它的阴盛身寒,所以他夏天能好一些,但冬天就会非常难过,所以“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就是阴阳作用于人体,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是病理的形态。
“病之形能也”,这个“能”在这个地方通假“态”。因为古时候字比较少,所以通假字会非常的多。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就是黄帝又问了,像这样前面的两种病,我们该如何调理呢?“调此二者”,这个“二者”就是指阴阳的偏盛,不平衡的状态,该如何调理呢?其实就是如何调理阴阳的平衡。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个“七损八益”,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听说过没有,“七损八益”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这里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七损八益。”这个“七损八益”,实际上还是说的阴阳的升降。咱们在前面讲过“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和那个相似。我不知道大家对洛书有没有了解,在洛书那个图里边,“七”这个位置位于西方,属于阴的位置,“八”这个数字位于东北方,属于阳的位置,在洛书这个图里边大家仔细去看,就会看到阴阳的升降,也就是说七处于阴位,属于阴降的状态,八处于东北方,处于阳的位置,是上升的状态,实际上““七损”说的是阴降,“八益””是说的阳升。前面咱们讲过四气调神大论,给大家讲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来养我们的阴或阳,““七损八益””,与那个相似,我们要明白人体的阴阳气机的变化,明白阳升阴降的道理,这个“二者之可调”就说的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实际上仍然是在强调调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这句话是在说人过了四十岁,阴气会减损一半,大致是这个意思。其实人在过了四十岁的时候不光是阴气会衰减,阳气也会衰减。阴阳是互根互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阴气自半”就说阴为形,就是我们的形体,我们的阴精会有衰减。
咱们在上古天真论里说到“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实际上也是在描述四十阴气自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五十多岁的时候,身体越来越困重,不那么灵巧,轻便。耳目也不那么聪明了,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肝肾慢慢的衰减;“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年六十,阴萎”,这个“阴萎”,因为阴阳是互根的,所以阴萎实际上就是阳痿,当然不单纯是指男士,是说这时候,房事会非常的少,男女的生殖功能会下降,因为这时候天癸竭,肾气也在衰减,实际上是说的人的生殖能力的衰减。“气大衰,九窍不利”,就说我们的清窍和浊窍有的会出现问题,清阳处于上,浊阴处于下,容易出现逆乱。会出现“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是说肺气的肃降功能出现了问题,气的收敛功能不行,就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那种状态,实际上就是身体的脏腑气机出现了问题。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实际上是在说有智慧的人和愚钝的人,他们对养生之道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有智慧的人善于发现天地大道,求同存异,而愚钝的人只能看见片面的个体,所以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不同的个体;“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善于养生的人,就可以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当益壮。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段话非常的像咱们开篇上古天真论里边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德全不危。”实际上就是在重复前面的这些意思。大家可以去翻阅一下上古天真论,真人、圣人、贤人,他们的状态应该就是这种状态。因为道家非常讲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而黄帝内经也是道家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所以被称为黄老之术,黄帝和老子,他们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然后我们的中医也被称为歧黄之术,就是黄帝与岐伯的名字。
今天的解析到此结束,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