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甘谷这样系统的介绍甘谷,还是第一次

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推广家乡名优特产

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1

渭河从甘谷流过,牵起两座名字,左手缇群山,右手朱圉山。千百年来,他们亲如一家,情似故人,又宛如情侣,默默地守望着永远的亲情、不老的友情和鲜妍的爱情,优雅地踏歌在岁月的大路上,沉吟在流水的时光里。

山是名山,出自于《禹贡》,留住过大佛;水是圣水,润泽过伏羲,养育过石子。甘谷的源泉命脉,甘谷的人文历史,甘谷的风土人情,都是从这一山一水开始的。

悠悠的渭河,裁剪着两岸的风景,也蒸腾着如黛的记忆;依依的杨柳,掩映烟村万家,也抒情太平盛世。是谁,徘徊在古冀文化的记忆长廊,细数历史过往的痕迹,擦试文明遗留的碎片;是谁,行走在朱山渭水的平畴田陌,横笛北国风光的壮美,度量千古人物的风流。

2

历史收存在历史的典籍里,也流转在今人的口碑里。“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这首流传在甘谷县白家湾乡一带的民谣,在穿越了无数个寒来暑往的轮回后,依然清新如昨,就像古风台人八千年前使用八卦灶台和八卦鸡笼,而今还在像当初一样的步入百姓人家,融入日常生活。

古风台,这个被人们称为“古今第一台”的地方,诞生过人文始祖的伏羲,闪现过一划开天的灵光。它是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圣人思想的风暴第一次在这里汹涌漫延,人类文化的种籽第一次在这里破土而出。伏羲在这里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与乌龟谈话,和鲵鱼聊天,开天明道,创立八卦,世界从此摆脱混沌愚昧,风清云淡,鸟语花香,人类从此步入文明坦途,目光清澈,灵魂轻扬。

当我们牵着时光的影子,沿着渭河的堤岸,追寻华夏文明的源头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甘肃的天水,天水的甘谷。

3

当我平庸的目光与这个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目光再次相遇时,我的心灵又一次被甘谷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厚而深深震撼了!这双清澈而明亮的眼睛来自于年前的一只彩陶瓶,瓶体上因刻划人面鲵鱼而被称作“人面鲵鱼瓶”。那探询而清澈的目光,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那人面而鱼尾的造型,揭示着生命的本质与人性的善恶。

那是年10月里一个阳光最灿烂的日子,那一天,现在已被确定为国宝的人面鲵鱼瓶,抖落年的时光尘埃,从甘谷县西坪乡石坪村走入世人的视线内,并立即吸引了国内外考古专家的目光,更为陷入困境中的伏羲文化研究者一种柳暗花明的兴奋。一位研究伏羲文化的专家写道:“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时期,终于在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瓶上找到了最原始的人面长尾形象”。这种形象就是传说中的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最早的图腾,因而堪称“中华第一龙”。

1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比利时国联合发行了一套《陶瓷》邮票,人面鲵鱼瓶被选定为其中一枚邮票的图案,2001年6月9日,这枚携带着甘谷历史文化信息的邮票,从甘谷县西坪乡邮电所起飞,飞向世界,飞向未来。

4

孔子,字仲尼,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的哲人,儒家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有人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他灿若星辰的七十二位弟子中,就有一位来自甘谷县石家台子的石作蜀。后世这样评价他: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

遥想当年,古冀之子石作蜀,一袭青布长衫,一双纯麻麻鞋,怀着朝圣的心情,怀着清明的理想,行走在一条通往圣地的热肠古道,行走在一条春风化雨的人生之路,穿越风霜月夜,穿越千山万水,用起伏的脚步丈量人生的高度,用匆匆的时光沉淀灵魂的芬芳。在礼仪之邦,在文风之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和颜回、子路同榻而坐,同窗而学,聆听圣先谆谆的教诲,汲取先贤思想的精华,吸收哲人精神的营养,那是一种春暖花开般的幸福,那是一种春风化雨般的美好。然后用一生的光阴,以诗书教化“路不拾遗”的民风,以礼义弘扬“夜不闭户”的道德,让文化的风雅之花,开遍三陇大地,让文明的和畅惠风,吹遍陇原城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至今日,为什么甘谷的教育仍能享誉陇上,甘谷的文化仍能如此郁郁葱葱,追根溯源,归根结底,那是因为文化的血脉传承有序,一脉相承。

5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这一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政权形式的政治制度,至今仍保持着无限的活力。然而,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时,甘谷已经有年的建县历史了。早在公元前年,秦始皇的先祖秦武公伐冀戎,置冀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就此诞生,甘谷成为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建县的地方,距今堪堪年的光阴,堪坐“华夏第一县”宝座。

甘谷始称冀县,又叫伏羌,今名甘谷。至年已有年的建县历史。年的风吹雨打,年的时光轮回,打磨得这片土地风情万种,摇曳多姿,浸润得这片土地深邃博大,古韵悠悠。他就像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汲取着历史的营养,成长着时代的风貌,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文化的信息,舒展着今时的风流,他更像一方端庄沉着的古砚,展露着前人深沉的思想精华,期待着后人书写华美的诗章。

华夏第一县的美名,不是虚忘的夜郎自大,不是忘情的自我陶醉,而是年轮熬成的芬芳,而是岁月沉淀的精华。

6

三国那场风云的旧事、璀灿的烟火,早已尘埃落定,风烟俱净。时光暗淡了刀光剑影,岁月远去了鼓角争鸣。然而,那些簇拥时代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天空中,却被时光的风烟擦洗的愈加明亮。在那些风起云涌的风流人物中,姜维,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如果没有他的出场,后三国时代的舞台,必然会暗然失色。

姜维,这位从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走出的“凉州上士”,在波澜壮阔的三国舞台上,有过殚精竭虑九伐中原的壮举,有过孤师一旅独撑三分天下的荣耀,但历史再一次与他擦肩而过,英雄的手抓不住春天飘然而去的衣袂。他最终功败垂成,远志未达,错过了人生的芬芳。然而,他义薄云天的豪迈,忠鉴日月的高华,却被历史永远的记住了,也早已沉淀为一种永恒的甘谷精神。

姜维是惟一的。惟一的姜维属于中国,也属于甘谷。

7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历史上一条叫丝绸之路的征途,响起了婉转悠扬的驼铃,成群的商旅、结队的马帮,繁荣着这条曾经尘沙飞扬野兽出没的古道。

佛陀,也沿着这条温柔的丝路,来到中国大地,途经甘谷时,选择在大像山小憩片刻。然而,这一坐就是千年,坐过了盛唐的繁华,坐过了明清的烟雨,坐到了盛世的今朝,坐成了渭河流域第一大佛,坐成了陇右一处佛教的名胜,坐成了甘谷一张经典的名片。

千百年来,万千的游人,带着天南地北的尘土,慕名而来,尽兴而归,他们匍匐在大佛的脚下,探索佛学的真谛,叩问生命的真意;芸芸的众生,摩肩而来,接踵而去,他们在佛前焚香跪拜,只为诚心问道,只为子孙祈福。

佛处的胜地,没有孤独,只有永恒,没有爱恨,只有明净。

大像山永恒,甘谷永远。

8

穿红着绿,足迹遍东西南北,统荤领素,辣香贯春夏秋冬。那一串串火红的辣椒,牵挂着多少甘谷游子的故乡情,又装点着多少庄户人家的幸福梦。

甘谷辣椒,又一张经典的甘谷名片、甘谷符号。从明天启7年引入甘谷,至今已有近年的种植历史了。年的精耕细作,年的文化积淀,成就了甘谷“辣椒之乡”的盛誉,赢得了举世“辣椒之王”的美名。有过陇右皇室贡品的荣耀,有过人民大会堂专用佐料的殊荣,传递着古冀久远的农业文明,闪烁着甘谷深厚的辣椒文化。无论出门在外的游子、走亲访友的亲朋,还是取道甘谷的远客、官方友好往来的馈赠,无不是一份深情似火、表里如一的甘谷辣椒。

品尝一份甘谷辣椒,就是回味一次甘谷的风土人情,遥望一回甘谷辣椒,就是遥望一回甘谷的历史文化。

9

如果说读书是幸福的,那么,那些曾经在渭水之畔、柳湖之滨,有幸聆听过“关西师表”巩建丰,用甘谷方言诠释《论语》的人,就更加幸福了。那是一位为雍正皇帝讲解过“明心至善”章的一代帝师,那是一位在彩云之南推行过移风化俗之举的“巩太宗师”,牵引过无数行人景仰的视线,温暖过莘莘学子文化的情怀。

这位从甘谷县六峰乡巩家石滩村成长起来的一代硕儒,从入仕登朝到退隐归田,仅仅用十余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西北硕儒高华的人品、精湛的学问和非凡的能力,展现在朝廷上下,定格在紫禁城里。然后,毅然辞官归里,以教学著书为务,以灌园吟诗为乐。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永远是那份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高尚情怀,他让每一位甘谷人都感到温暖,感到崇敬,感到自豪。

猎猎风中,历史的智者,文化的巨人,挺立在朱圉山巅,庄严而又沉重地注视着匆匆前行的甘谷,以及甘谷的未来。

10

清末名臣左宗棠曾这样评价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王权,字心如,号笠云山房,甘谷县磐安镇南坡寺人,近代陇右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在近代甘肃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一道略显孤独的优美弧线,他使甘谷源远流长的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王权一生饱读诗书,剑胆琴心,被人誉为“关西孔子”。家学渊源,诗书传家,出过一门3代4个举人,受到慈禧同治母子亲见。他为人刚正不阿,性情耿介,书生意气,儒雅风流,一生恪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念,心怀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他为文,或旁证博引,或雄浑沉郁,或清峻高蹈,或柔美铿锵,尤其是他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赢得了甘肃近代最伟大诗人的桂冠,被人誉为“近代陇右诗圣”,他与“陇南文宗”仁其昌,五泉山人刘尔忻共同装点了近代甘肃文学的历史天空,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人生高度。他为官,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信仰的大厦,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动人故事至今仍在关陇大地世代相传。

然而,王权是孤独的,孤独的王权,却以他永恒的诗歌,华美的人生,装点了甘谷的风景,丰富了甘谷的文化。王权不朽。

11

《热什哈尔》,一部被人们盛赞为“中国回族第一书”的旷世奇作,被中国回族民众视若生命、奉为经典。然而,这部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历史巨著,却出自于甘谷回族学者关里爷之手。

《热什哈尔》,一部宗教意义上的神圣经典,一部文化意义上的民族秘史,一部民间传说中神奇之作。它记录的是一段哲合忍耶鲜为人知的血泪历史,它追踪的是乾隆46年3月27日被清政府杀害于兰州城墙上的宗教导师马明心的奇迹,以及马明心的继承者穆宪章的故事。著名作家张承志说:它是史学、神学、哲学和散文诗的综合,它远离纯文学,但又具有文学所罕见的凝重的神秘之感,酷励的牺牲之美。它在中国回民中享有盛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关里爷,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甘谷回族学者,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合忍耶宗教人士。他在恐怖和追杀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写下了哲合忍耶的一段血泪历史,记录了中国回民一段心路历程。然而,特殊的历史原因,却让关里爷像中国传说和神话中的人物一样,笼罩着层层神秘的光环,以至于人们不知道他真实的汉语名字和生平事迹。人们只知道他曾住在“伏羌东关内”。

历史忽略了,但民众不会忘记。

关里爷,一个用生命书写传奇的人,一个用心灵记录历史的人。一个被中国回族民众叫响的名字,一个被甘谷人民深刻铭记的名字!

12

朱圉苍苍,渭水泱泱。行走在华夏第一县历史文化的长廊,起伏的山水,收藏着苍郁的历史,沉积着岁月的成熟。一拨又一拨的甘谷儿女,匆匆行走在通往春天的路上,留下一行行或深或浅的脚印,而走在最前面的是是目光炯炯的人文始祖伏羲;一处又一处的风景,承载着久远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精神,而最醒目的是那座久负盛名的大像山以及大像山上的大佛。回望长廊,一行苍茫的大字,沉醉在一片浓郁的民俗民风之中:华夏第一县——甘谷。

作者:王琪,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谷县作协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天津日报》、《读者.乡土人文版》、《丝绸之路》、《华夏散文》、《散文选刊》等余种报刊发表历史文化类散文余篇,荣获第27届全国地市报新闻奖、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等奖项,多篇作品收录各类文集。

注:本文原题目《华夏第一县笔记》,由作者授权天水印象网独家发布。

喜欢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人都在持续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jiangj.com/yzfb/1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