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诗在一会儿暴晒一会儿暴雨的7月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澶氬皯閽?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好久没跟大家一起读《诗》了,不知大家可还记得我们从前读过的那些诗?这几天好多地方雨热交攻,广州在短暂的阴雨后暂遭台风抛弃,火速恢复了烤箱一般的炎热——这可真是7月“流火”了!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读的,是出自《诗经·国风·豳(bīn)风》的一首诗,就叫《七月》(夏历,与我们现在所用的阴历七月相当):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lì)烈。

无衣无褐(hè),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

田畯(jùn)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爰(yuán)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qí)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

以伐远扬,猗(yǐ)彼女桑。

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tuò)。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

言私其豵(zōng),献豜(jiān)于公。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jìn)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yù),

七月亨(pēng)葵及菽(shū),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jū)。

采荼(tú)薪樗(chū),食(sì)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lù),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táo)。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zǎo),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

跻(jī)彼公堂,称彼兕(sì)觥(gōng),万寿无疆!

(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见于天空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一之日,十一月;二之日,十二月;畯,中国西周时管理奴隶耕种的官。蘩,白蒿。萑,指芦苇一类的植物;斨,方孔的斧子;鵙,伯劳鸟;孔阳,特别明亮。葽,古书中一种草,一说为远志,“秀葽”指远志结子;缵,继承;豵,小兽或小猪;豜,大兽或大猪。墐,用泥涂塞。薁,郁李;亨,通“烹”,表烹煮;菽,豆类的总称;壶,葫芦;叔,捡拾收集;苴,麻的种子;荼,茅草的白花;樗,臭椿,可用做柴。穋,后种先熟的谷类;綯,绳索。三之日,一月;四之日,二月;蚤,通“早”;兕觥,周朝时一种酒器。)这诗虽长,字词却浅显直白,让我们仿佛随着它看遍了周朝时人们的一年四季。当中的一些句子,我们也并不陌生,比如描绘夏季“大火星”(心宿)向西沉落与秋季降温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比如描写蟋蟀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只是它出处(豳风)中的“豳”字,实在很少见吧?作为《诗经》中十五种国风的名称之一,我们很容易想到,它是一个古地名。我看到的大多资料都说,古“豳国”,在今天的陕西省彬州市下、旬邑县西南一带。这个字在另一部先秦古籍中也出现过,那就是《周礼·春官·籥(yuè)章》:

籥章掌土鼓、豳籥。

《周礼·春官·籥章》给周礼整理注疏的郑玄(东汉),在《周礼注疏》中为这句做注解时,先用了杜子春的说法解释土鼓:“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这就告诉了我们,土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它的鼓身,居然是“瓦”,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巧的是,我国的彩陶考古研究中,还真出土过跟这个记载类似的鼓,就是“牛河梁陶鼓”:

年7月23日,考古学讲座

《彩陶——百年中国考古的永恒话题》现场剪影

(每张图可单独点击放大)

它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却与记录周朝情况的文献如此吻合,令人惊叹。想来,是周朝的人们继承了许多史前先民的文化与工艺。而土鼓后面提到的“籥”,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形状像笛子。称为“豳(bīn)籥(yuè)”,我理解是因为周朝时它盛产在豳这个地方。

我理解,《周礼》这个记载告诉我们:

我们今天见到的源自新石器时代的陶鼓,到了周朝时,它或它的改进版产品,还曾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打击乐器使用;并且,与它配合使用的,还有一种叫“豳籥”的吹奏乐器。

而继续去看“土鼓、豳籥”这句之后的《周礼》内容,就可以看到:

它所记录的人们,

在春分白天,在中秋夜晚,

在国家做仪式祈求田地丰收时,

在国家举行宗庙祭祀时,

都要唱着诗经里的《七月》这首歌,

打起陶鼓、吹起豳籥。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lì)烈”,

“四之日其蚤(zǎo),献羔祭韭”

……

两千多年前的歌声、鼓声、吹奏声,似乎穿越时空而来!

说到考古发现的彩陶,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前面介绍牛河梁陶鼓的那张照片,我拍自一场许永杰老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讲座。上周五(7月23日)下午,我去了趟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听了许老师的这场讲座,当时我才意识到,今年恰好也是中国的现代考古学发展的第个年头了。许老师的这场讲座,正是广州文博系统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年的系列活动之一。考古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工作,为我们确认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细节,让我们对古籍中的所述、所歌都越来越明了,让读《诗》带来的刹那穿越也更加真切美妙!期待越来越多的朋友来一起读《诗》(本文所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及时删除)/特别推荐/

“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你也真这么想吗?

/往期阅读/

1.花开朵朵,谷雨送春

2.诗经里的周人祭祖排场

3.春蚕丝不尽,华章织未完

4.辛丑年五运六气全攻略(下)

杏林轻雨,探古寻墨

点在看,让更多小可爱看见。

彗质兰心

文化之美,科学之利,皆作滋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cf/8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