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肇元院士水乡少年,远志长存

陈肇元院士——水乡少年,远志长存

土木工程专家

陈肇元

院士简介

陈肇元,男

年出生,浙江宁波人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业特长为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

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防护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土木类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北京市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

国家人防委授予科研先进工作者

国家建设部授予先进工作者

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科技事业荣誉奖章等荣誉

科研成果

陈肇元长期从事爆炸、撞击作用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结合重要国防人防工程,完成大量科研任务并取得系统成果,许多纳入了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爆炸引起城市灾害预测方面也取得领先成果。主持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这一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负责编制有关结构设计施工规程。在建筑物工作性能评估、结构抗地震设计、城市基坑支护等研究上均有实用成果。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余篇。

青年学习成长之路

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混乱的一年,在这一年,陈肇元出生了。陈肇元出生于一户普通的银行职员家庭,他的母亲十分注重孩子们的教育,常常在他小时侯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恳,为人要塌实,不要和他人争斗。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培养了他良好的为人处事风格,也为他后来的求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而后,年到来,在日军的侵占下,陈肇元只在宁波读到小学三年纪就被迫跟随家人逃难。在他辗转求学的过程中,他多次亲眼目睹日军压迫国人。日本大兵时不时会牵着狼狗四处吓人,对路过的国人进行搜身,有时候遇见日本官兵,陈肇元还得被迫向他们鞠躬。这一路逃难的经历,都给陈肇元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但这些苦难都没有磨灭他渴求知识、积极求学的心。

再之后,年的夏天,中华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宁波开始解放,陈肇元有幸完成了在宁波效实中学的求学之旅,顺利毕业。毕业之后,他选择到上海参加考试,继续追寻自己的大学梦想。在艰辛的求学路上,家庭经济的拮据没有阻拦住他向往知识的步伐。作为家中长子,他靠着中午的一碗阳春面,每周花三个傍晚的时间做家教挣钱,希望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减轻家庭负担。

年,陈肇元遇到了他求学路上的转折点。这一年,为他求学之路提供帮助的姑父将离开南方去台湾经商,他想到全国解放后国内总要大搞建设需要土木人才,于是报考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的大二土木系转学生。就这样,他成为国内大学之间的末代转学生,从宁波辗转上海最后来到了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北京。经过两天一夜的奔波,陈肇元来到了始建于年的清华大学。偌大的清华园里,既有西方学院式的系馆、大礼堂和体育馆,又有古色古香的工字厅皇家建筑和荷花池,让过惯南方拥挤生活的陈肇元大开眼界。在明斋房间,他和同寝室的三个转学生一起,开始了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求学生涯。

陈肇元在重建的清华大学二校门前留影

在陈肇元漫长的求学之旅中,最精彩的一段或许并不是他在江南学习的那一段时光,但确是这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赋予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满腔爱国热情,使他在学习的道路上永怀感恩之心。许多年后的今天,陈肇元仍然对江南水乡的青葱岁月充满怀念和感激。

兢兢业业为师教学

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专业人才,政府决定全国高校的大三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参加工作,全班同学满腔热情,大家都抢着报名要到最艰苦的地区工作和锻炼,,这一年的秋季,陈肇元被分配到了土木工程系任教。

刚参加工作的陈肇元首先赶上全国高校大调整,大批苏联专家进驻高校,在中央“一边倒”方针下,清华大学开始以苏联的高校模式办学。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下,大学要以苏联的教科书进行教学,陈肇元到土木工程系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突击学习俄语。他从小到大学的外语都是英语,所以这对他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那时,留校当助教的他,被安排到结构力学和钢木结构教研组,除了为学生们答疑辅导“结构力学”这门课外,还要讲授“钢木结构”课程。在紧张的工作任务下,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年轻教师要“双肩挑”,就是一头挑业务工作,另一头挑社会工作,陈肇元除了抓紧一切时间参加竹结构的研究以外,还被任命为土木工程系教师青年团的支部书记。

曾有人问陈肇元是如何高效完成工作的,他说,有规划的去做事情,会更加顺利。陈肇元在当时就是靠着细致的时间规划,高效率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在担任土木建筑系的副系主任兼地下工程教研组主任,完成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外,同时从事一本全国统一教材的主编工作、手头的防护工程科研、唐山大地震后建筑物抗震项目的研究等等。工作量很大,但他仍然能够将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学校拟提拔他为教授。

但是,陈肇元考虑到从年“反右”开始,学校已多年没有评过正高职称,系内有大量高水平的老教师尚未提升,所以坚决推辞了这一安排。许多年后接受采访的陈肇元说:“我52岁评上教授,比起系里兢兢业业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师,有的在退休时还得不到高级职称,我已经非常幸运了。”

年,南京,陈肇元在作高强混凝土技术讲座

无独有偶,年,系党委决定任命他为土木工程系系主任,他也是一再推脱,最后实在推辞不掉,才在确定了继任者人选的情况下答应只干一届。同事崔京浩对陈肇元这种“不贪恋名位”的行为赞赏有加:“不干则已,干则必成;任则必勤,功成身退,实乃土木工程界的一股清流。”

同样是在80年代,国内各专业学会开始恢复,陈肇元自此开始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常务理事长达十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发起成立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各土木工程院、系主任的工作交流十余年,并多次组织高校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生表彰大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肇元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直持续着高密度、高效率的工作,维持着勤恳爱业的工作态度和办事水平,时隔多年,许多当时的同事仍然对他在任时的表现记忆犹新、啧啧称赞。

专心科研成果卓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全国钢材奇缺,国家号召“要千方百计节约钢材”和“以竹代钢”,他开始了此后长达十年的圆竹结构的研究。这一研究直到现在,仍旧为农村脱贫作着巨大贡献,这项研究的成功,使得许多乡镇能够使用圆竹建造桥梁和房屋。

除此以外,陈肇元和他的研究组成员共同制造出在实验室内能够产生结构快速变形的加载机械设备和测量仪器。凭借这些仪器,他们对不同强度钢材、混凝土等不同结构材料的快速变形实验,取得了大量有用数据,获得了强度和性能都远远高于当时在国内一般民用工程中所采用的低强度钢材和低标号混凝土的结构材料。这些都对我国的地铁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决了结构材料的强度和性能,陈肇元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研究国内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上来。他对结构工程领域的长期研究使他逐渐领会到结构实际使用寿命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关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问题。他认识到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最后都体现在它的使用寿命上,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土木工程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最低的。

他的科研工作,一直立足国家的实际情况、紧跟着国家发展的需要,所以他总能提前发现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在自传中提到:“希望在有生之年尚能见到技术规范的编制和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从事土木工程的研究者有很多,但是像陈肇元这样谦虚低调的科研学者却并不多。他将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将热血挥洒在了这片养育我们的伟大土地上,他和众多的有志青年一般,愿意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直到今天,高龄八十八岁的陈肇元,仍然关心着中国土木工程研究的发展……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规模化治疗
哪里治白癜风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cf/3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