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味中草药142益智仁,睡觉流口

益智仁,姜科山姜属植物。生长在高热阴湿的环境中,主产两广。茎高1-3米。叶子两排,叶片细长,逐渐缩窄带尖似竹叶。圆锥花序长在茎头,外被巨大总苞片。花儿白里透红,内侧有红色条纹,似高良姜。花后长出一大串果实,圆球状,初青后红。果实晒干后入药。温脾开胃摄唾,暖肾固精缩尿。

益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Alpiniaoxyphylla)的成熟果实。

益智也是姜科的植物,模样长相和之前的草药近似,它的茎高1米到3米不等。也是生长在树荫下,高热阴湿的环境中,主产两广、海南。

益智的叶子也是两排,叶片细长,逐渐缩窄带尖,有点像竹叶的感觉呢。

从豆蔻属又到山姜属,益智是山姜属的,花序长在茎头,开花前,被一个巨大的总苞片裹着。

花序展开之后,这个大的苞片就会被慢慢的顶起来,直至脱落。

益智的花序也是圆锥型的,花儿未开放前,有点像塔形。

益智的花儿开放的特写,花儿白里透红,花冠内侧还有红色的条纹,和前两天写的高良姜(回复查看)的花儿很像。

花儿落后,也是长出一大串的果实来,圆球状,青青的果实。

果实成熟后也会变成橙黄色或红色,图中的果实未能及时采摘,已经自行脱落了许多。

果实晒干后,就会变成图中这个样子,入药用的益智,是整个果实,果皮里露出的是白色的种子。由于益智也是用的果仁,中药里一般都叫它益智仁,古代本草也叫益智子。结果现在是药典正品却叫做了益智,没仁,不知道怎么想的。

益智仁的药用价值

温脾开胃摄唾,暖肾固精缩尿

益智仁的入药历史也能追溯到唐朝,也是外来草药,古书中称出自昆仑国,也就是现在的南亚岛国。到了唐朝的时候,我国岭南地区已经有种植了。益智的名字不知如何得来,历代医家均称其得名与益脾胃的功效有关。终近穿凿。

益智仁是姜科山姜属植物,与同属的草豆蔻、高良姜等有近似的功效,都可以温暖脾胃。这其实是益智仁的原本功效,古书称它“止呕哕”。易水学派的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对益智仁的功效均有阐述,称其本是脾经药。对益智仁的认识首推李东垣。

药类法象·益智仁

气热,味大辛。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不可多服。

这一点论述,为益智仁增添了“摄唾”的功效。中医认为脾主唾液,唾液经由脾胃化生。如果脾胃虚寒,就会出现唾液清稀、口水增多的表现。有的人平时就唾液多,或睡觉时流口水,符合脾胃虚寒表现的,就可以单用益智仁治疗,也可以配伍到四君子、六君子汤中。

益智仁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良药,诚如李东垣所说“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师翁李玉奇老先生十分爱用这味药,在师翁的方子里,益智仁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起初,小永因为受《中药学》教材的影响,首先想到的是益智仁补肾缩尿的功效,然后是摄唾的功效,不解师翁为什么治疗脾胃病方方用益智仁,后来,慢慢明白了师翁用益智仁的本意。学植物得晓益智仁也是姜科植物时,对益智仁本是脾经药的理解更加透彻了。教材本是作为初学的科普读物,过分依赖教材,不读本草著作,先入为主的教材框架,往往限制了中医临床的思维。

话说益智仁确实是暖肾固精缩尿的好药。宋朝的《开宝本草》著作中就记载了这个功效,还附了一个偏方,治疗夜尿多、频繁起夜,用24粒益智仁捣碎,用盐水煎服。其后不久的宋朝一本方书《魏氏家藏方》记载了一个药方:固真丹,用乌药、益智仁等分,山药末做成药丸,治疗夜尿频数。这个方子到了明朝薛己的《校注妇人良方》改了名字,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缩泉丸”了。

元朝的《世医得效方》中也是这三个药,只是比例不一样:乌药、益智仁各二两,山药末一两做成药丸,朱砂为衣,叫做三仙丸,治疗遗精梦遗。益智仁原本是脾经药,结果也能入肾,具有暖肾固精缩尿的作用。有了缩泉丸,明清的本草则称益智仁入脾肾二经,但先言入脾,后言入肾。由于益智仁补脾摄唾的功效没有名方支持,现在的中药书则偏重讲益智仁补肾的功效,先言入肾,次言入脾。

入肾的益智仁一般都用盐炒过,叫盐益智。《本草经疏》说益智仁“所以亦能入肾者,辛以润之之故也”,这大概也是砂仁入肾的缘故吧。至于王好古说益智仁“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称其入手、足太阴,足少阴,虽被多次转载,但未引起共鸣,很少有人提及益智仁入肺。

益智仁的应用方法

莫名其妙的三宝茶

小永搜集益智仁素材时,才刚刚得知一个叫:三宝茶的偏方,淘宝一搜,卖家不少。所谓的三宝:益智仁、远志、伸筋草,据说防治老年痴呆。不明真相的望文生义,自然联想到了益智仁有益智慧,能够补脑……。这真是奇葩论断。不知此方出自哪个养生专家,或者出自朋友圈,竟然如此风行。

其实这三味药放在一起到也无妨,但过分夸大疗效,或者吹嘘就实在不应该,中医往往被这些人抹黑。看看他们怎么吹嘘的:“反正我是一直喝,不怎么去锻炼,身体却比平常锻炼的人还好”,这句话道出了国人的心态,简直胡说八道!!!

改革大潮之后的中国人,以金钱为价值观念的现代人,做什么都想急功近利,都想走捷径,都想抄小道,都想走后门……。健康也不例外。人们一边追逐着物欲横流的生活,一边妄想着健康长寿的体魄。追逐各种美食、一味各种享受、从不锻炼身体、不付出汗水,却妄想吃点什么换来健康,这不是投机取巧、痴心妄想吗?

所谓的养生之道在这种背景下也大行其道,招摇过市的商家抓住了老百姓的这种心理,打着中医的幌子,以致于各种养生保健品层出不穷。可恶可恶,确实可恶。但可恶之余,是那么多愚昧的自作聪明的人。

这些人,又懒又馋,出门打车,进门就倒。总问你吃点啥能减肥变瘦?

这些人,又骄又躁,逢酒必喝,应酬不断。老打听喝啥才能保保肝?

这些人,整夜泡着吧、包着宿、熬着夜。却问你吃啥才能补补补肾?

这些人,整天抽着烟、喝着酒、吃着肉。偏问你吃啥健康又长寿?

……

看看你自己和周围的人,有几个人能健康饮食?有几个人能早睡早起?又有几个人平日锻炼身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些最基本的都做不到,却妄想通过吃灵丹妙药达到健康。就好比一个从来不好好听课的学生,临到考试非要找老师划重点,老师不答应,便自己准备各种小抄……

醒醒吧!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本草拾遗》:止呕哕。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

《药类法象》:气热,味大辛。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不可多服。《汤液本草》:气热,味大辛。辛温,无毒。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本是脾经药。《象》云: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勿多服。《本草》云:主遗精虚漏,小便遗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盐同煎服,有神效。《液》云: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阴,足少阴,本是脾药。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脾、肺、肾,互有子母相关。

《本草纲目》:益智大辛,行阳退阴之药也,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上中益火也。洪迈《夷坚志》:秀川进士陆迎,忽得吐血不止,气蹶惊颤,狂躁直视,至深夜欲投户而出。如是两夕,遍用方药弗廖。夜梦观音授一方,命但服一料,永除病根。梦觉记之,如方治药,其病果愈。其方用益智仁一两,生朱砂二钱,青橘皮五钱,麝香一钱,碾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灯心汤下。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诸证。

《本草经疏》:益智乃脾肾二经之药,其用专在脾,所以亦能入肾者,辛以润之之故也。然其气芳香,性本温热,证属燥热,病人有火者,皆当忌之。故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温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忌之。

《本草备要》:燥脾肾,补心肾。辛热。本脾药,兼入心肾,主君相二火。补心气、命门、三焦之不足,心为脾母,补火故能生土。能涩精固气,《本草》未载。又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味辛能散。温中进食,摄涎唾,胃冷则涎涌。缩小便。肾与膀胱相表里,益智辛温固肾。盐水炒,同乌药等分,酒煮,山药糊丸。盐汤下,名缩泉丸。治呕吐泄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崩带泄精。涩精固气,因热而崩浊者禁用。

《本草求真》:温胃逐冷,温肾缩泉。益智专入脾、胃,兼入肾。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气逆因寒而起,故以益智散寒为敛,非收敛之敛也。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是以胃冷而见涎唾,则用此以收摄,涎唾由于胃冷,收摄亦是温胃,不当作甘补收敛看。脾虚而见不食,脾虚亦是脾寒,不食不可作中空宜实补看。则用此温理。只是散寒逐冷。肾气不温而见小便不缩,则用此盐炒,与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粉为丸,盐汤下,名缩泉丸,以投。以温为缩,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山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气。以温为固,非以收涩为固也。若因热成气虚而见崩浊梦遗等症者,则非所宜。今人不审寒热虚实,妄用益智固精,昧甚。此虽类于缩砂密,同为温胃,但缩砂密多有快涟功,此则止有逐冷之力,不可不分别而审用耳。

搜索







































白癜风公益献礼
白癜风心理辅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cf/2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