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前并不叫“中医”这个名字,它有着众多别名,别名有着独特的内涵。
杏林:
杏林,作为医学界的别称,源自《神仙传》卷十对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的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这位医生名为董奉,福建侯官人,与张仲景、华佗二人一起被誉为“建安三神医”。其医术精湛、手到病除,相传他还有让人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从不取病家一文钱财,而选择让病家种杏树作为回报。重症治愈后种杏树五株,轻症治愈后种杏树一株,久而久之杏树成林,人称“董林杏仙”。每到杏林中杏子成熟的季节,凡是到他这里来买杏的人,都不用付钱,只需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换杏。粮仓满后董奉又拿粮食去救济贫穷的百姓。
悬壶:
《说文解字》:“悬,系也”;“壶,昆吾圆器也”。
悬壶的意思就是将葫芦系住后吊起来。古代中医都是登门行医,随身带药,常常将药物磨成散剂或者制成丸剂放入葫芦中,搭在肩上或挂在脖子上,普济于百姓。后来人们只要见到这样带着葫芦的人,就知道他是名大夫。悬壶也成了中医的别名。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於楼上覩之,异焉,因往再拜......遂能医疗众病。”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的老人,他拿着根竹竿,上面挂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个葫芦里。费长房用酒款待老人,想弄清底细。老人便邀请他一起进入壶中,只见那壶里美酒佳肴、装饰华丽,费长房立马拜老人为师,学习修仙之道,数载后悬壶行医。后人也便将悬壶代指为中医。
岐黄:
古时候,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
岐伯,尊称为“岐天师”,是我国传说中著名的医生。其善思考、有远志,喜欢观察日月星辰和自然事物。见到百姓常常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拜名师访益友,成为了名震一时的名医。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祖先。崇拜土地,土地色黄故称黄帝。相传神农炎帝扰乱部落,黄帝得到部落拥护打败了炎帝,从此成为各个部落的总首领。当时战火纷飞,疾病发生。为了解救民疾,黄帝召集了名医岐伯、伯高、雷公等人在明堂讨论医术。《素问·五运行大论》:“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他们讨论涉及到医学的各个方面。
岐黄二人讨论医学的对话,还成就了一本著作——《黄帝内经》,他们探讨了人生命起源和身体发生发展过程,构建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后世人们又把医学比为岐黄之术,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清代潘楫:“医家以岐黄为祖”。自宋代开始,岐伯、黄帝作为医学正统被人们供奉,岐黄二字在后代也有了更多的含义。
青囊:
华佗字元化,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学识渊博、医德高尚、尤善外科,制麻沸散、发明五禽戏。相传华佗被杀前,狱吏偷偷将酒肉侍奉给华佗,为了报答狱吏,华佗将所有医书装在青囊内送给了他。华佗死后狱吏转行开始行医,将华佗之术流传下来,所有中医又有青囊之别名。
白屈菜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当地时间年9月2日
已发荐读:
白屈菜:从荒野之草到药匣之星
王烈:矢志中医,惠泽婴童(上)
王烈:矢志中医,惠泽婴童(中)
王烈:矢志中医,惠泽婴童(下)
中医越老,看的越好?
中医脉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治未病—传统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本,也治标
丹溪“巴掌治病”的故事
六味地黄丸的前世今生
一堆药放在一块,怎么就把病给治了
中药,你真的会煎服么?
中医之根:整体观念
中医之魂:辨证论治
古时候中医分科么
培养中医是院校教育好,还是师承教育好?
中医的三大哲学基础
白屈菜说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