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张兰芳老师的精彩解析如下:
很高兴听到孙老师的诵读,读的非常优美,字正腔圆,非常熟练。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春节之后咱们继续。下面开始今天的解析。
这篇的篇名叫阴阳应象大论。它的意思还是在说取象比类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古人把天地万物以及人体,按照他们的规律、特征加以分类、归纳。用比较简练的,比如阴阳,比如五行,把他们抽取开来。阴阳应象就是取象比类的意思。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其实大家在熟读了之后,这段话的意思就其义自见了。这段话非常的重要,就是说阴阳是一切的根本,是天地之道,是万物之纲,是变化的父母,是生杀的本始,神明的府地。治病必求于阴阳,那养生呢,也要求于阴阳。
其实单讲阴阳就能讲很长很长时间,大家初学,脑子里先树立这么一个观念吧,就是先从天地万物以及人,就是天、地、人,可以划分阴阳,先树立起这样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这个纲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纲就是以前古人他们要捕鱼的渔网,要收网的时候拉的那个大绳就叫纲,渔网的每一个小的孔洞叫目。所以有一个词就叫纲举目张,这个纲就是总纲,这个紀是捆绑人或物的大的绳索,所以万物之纲纪,是一个总纲。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段话,怎么说呢,就是盘古开天,盘古用斧头开天地,天地之间,性质比较轻清的,它会上升为天,性质比较凝重的,它会下沉为地。“阴静阳躁”,这个也很容易理解。“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说在阴阳这一对关系里面,阳是主动的,它有一个引领的作用。
“阳化气,阴成形。”仍然是在说阴阳的特征,就是这个阳,一般是指功能,是指动态。阴呢,一般就是指实体,形体,就是我们能够摸得到的东西。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比如夏天非常热了,然后“夏至一阴生”,这时候慢慢的天气就转冷了,在冬天的时候,“冬至一阳生”,虽然很冷,但是慢慢的阳气升发,天气又慢慢的变热了,实际就是我们中国人观念里边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这种观念。所以说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我们是不会绝望的,因为希望总是象冬至的一阳生一样。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这个容易理解,因为寒性比较重浊,凝重,收引啊,它容易凝炼成形;热气生清可以反过来理解。“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个“飧泄”前面咱们讲过,就是晚上吃的东西,第二天早晨会泻出来,就是完谷不化,不消化。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这句话实际在描述病理的变化,人生病的时候。清气应该在上面,浊气应该在下面,因为人也像天地一样。天地是阳在上,清在上。人体也应该这样,实际上就是浊气和清气上下逆反了,所以说浊气在上面,人就会肚子非常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是说阴阳反了,阴气反而在上面,浊气在上;“病之逆从。”这个逆从是
偏义复词,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在强调逆,也就是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正好是阴阳颠倒了,人就会生病,就会拉肚子,就会腹胀。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和前面说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是一个意思。“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水汽蒸腾,上升以后形成的云,那云凝聚了非常多的水汽之后就会下降为雨。实际上是说的天地之间水气的循环。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你看看咱们前面说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如果放到人身上,那就是“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很容易理解;上窍就是说的我们头面部的七窍: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出下窍就是前后二阴大小便,是说天地叫“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人体呢,叫“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与天地相应。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仍然是这样的思维。“清阳发腠理”,就是咱们前面讲过,卫气运行于腠理之间,它是一股阳气。“浊阴走五藏”,就是说我们的阴精,藏在五脏里边儿。因为我们的五脏,是藏精而不泄。“清阳实四支”,说我们四肢的运动,实际上需要清阳的温养,需要清气的支撑,“浊阴归六腑”,是说那些糟粕,那些食物残渣需要通过六腑排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这个阳为气,是说阳代表的无形的东西,功能的东西,动态的东西。“阴为味”,是说我们吃的五味,吃的五谷,蔬菜水果。它们就属于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这段话看起来像绕口令,实际上,它是在说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形和无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支撑。
“味归形”,说我们的饮食五味可以充养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形体。“形归气”,就是我们吃了五谷以后会化生为精气。“气归精”,我们的精是从气中化生出来的。精归化,然后精又可以化生精血,化生津液。仍然是形、气、精、味,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大家要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树立起整体观念。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和前面是相似的,也就是说精气需要气血的充养,我们的形体依赖于五味的充养,然后才可以化生精血。精血反过来又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仍然是在讲阴阳互根互用。“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实际上说的,如果你饮食不当,五味偏嗜,它就会伤害你的形体,然后就会气血化生的不充分,会伤害到精。
你的精气不足,气血不足,又会伤害到你的饮食,你就会不想吃饭。实际上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物质和功能之间的影响,它们的转化。
那么今天的学习大家要树立一个静动,有形无形,物质和功能,就是说他们之间的转化,它们的变化规律,树立起这样一个整体的观念,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我们要树立起一个宏观的整体观念。今天的解析到此结束,谢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DSP广告投放运营怎样治好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