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月经周期提前1-2周称为“月经先期”,也称“月经超前”,或“经早”,如仅提前3到5天,且无其他明显症状,属正常范围。或偶尔超前一次,也不作月经先期并论,明代万全在《妇人秘科》中分别将“不及期而经先行者”、“过期而经后行者”、“一月而经再行者”“数月而经一行者”、:经闭不行者“,逐一辨证施治。因为月经先期作为一个病症开创了先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黄体不健和盆腔炎症所致的子宫出血,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可进一步发展为崩漏,应及时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主要机制是气虚和血热导致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月经提前而至。.
1气虚可分为脾气虚和身体虚:
脾气虚素体虚弱,或劳力过度,忧思不解,饮食失节,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统摄精血,故月经提前而至。
肾气虚房劳多产,或久病伤肾,肾气虚弱,肾虚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故致月经提前而至。
2血热阴虚血热,阳盛血热和肝郁化热。素体阴虚,或因久病阴亏,或因失血伤阴,水亏火旺,或因情绪抑郁,肝郁化热,热忧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因而下行,故使月经提前而至。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正是对阴虚血热致月经先期而言
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的临床特征,以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至少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作为诊断依据,如提前到十余天便有阴道出血者,应注意与经期间出血相鉴别。
月经先期的量、色、质,和持续时间一般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而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12~16天(但是不一定每次月经中间均出血),持续1~2小时至2~3天,流血量一般较少。
辨证论治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情况,结合形、色、气、脉,辨其属虚、属热。辨证主要辨其属气虚或血热,本病若伴经量过多,可发展为崩漏,治疗以安冲任大法,或补脾固肾益气,或清热泻火,或滋阴清热,临证时要注意切勿妄用寒凉,致犯虚虚之戒。
1气虚脾气虚:经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舌薄白,脉缓弱。
:脾气虚弱,统血无权,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而至,量多;气虚血失温煦,则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症。
:补脾益气,冲任调经。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药:人参10克,黄芩15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10克,紫胡10克,白术15克。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恒的《脾胃论》,方中,以人参黄芩,益气健脾为君,白术,甘草补中健脾为臣,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紫胡升阳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中,升阳举陷,摄血归经之效,使月经自调。
: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黄芩,党参以益气摄血,经行期间当归,酌加艾叶、阿胶、海螵蛸以止血固摄,便溏者,酌加山药、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泻。
若伴月经量少,色暗淡,质稀薄,或腰骶酸痛,或溲多便溏,舌淡而嫩,为脾肾气虚,又宜脾肾双补。可予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陈皮,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制附片等以温肾阳、益精气。溲多溏者,再加益智仁、补骨脂以温补脾肾,以止泻缩小便。
心脾两虚者症见月经提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养心健脾,固冲调经。方用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药用: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当归、远志、甘草、生姜、大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健脾补气固冲;当归、龙眼肉、大枣健脾养血;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宁神;生姜、木香行气醒脾。全方共奏补脾养心,固冲调经之效。
肾气虚经期提前,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暗或有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肾虚精血不足,故量少,经色淡黯,质稀;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故腰酸腿软;肾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则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肾虚则肾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暗或有黯斑。舌淡黯,脉沉细,也为肾虚之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景岳全书》)。方药:人参10克,熟地黄1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远志6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0克。
方中菟丝子补肾而益精气;熟地黄、山茱萸滋肾益精;人参、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养先天以固命门;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使心气下通,以加强肾气固摄之力。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调经之效。
若腰痛甚者,酌加续断、杜仲补肾而止腰痛;夜尿频数者,酌加益智仁、金櫻子以固肾缩小便。
2血热阳盛血热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月经提前,量多,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热扰心肝二经,故心胸烦闷;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大肠津少,故大使燥结;热灼膀胱,故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热盛之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方药:牡丹皮15克,地骨皮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15克,青蒿10克,黄柏10克,茯苓20克。
方中黄柏、青蒿、牡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黄、地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肝郁化热经期提前,量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月经提前;肝郁血海失司,故月经量多或少;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有块;气滞于肝经,故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气机不畅,则烦躁易怒;肝经郁热,故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热之象。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方药:牡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
方中柴胡、梔子、牡丹皮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培脾和中。全方共奏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之效。
若月经过多者,经时去当归,酌加牡蛎、茜草、炒地榆,以固冲止血;经行不畅,夹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经行乳房胀痛甚者,酌加瓜萎、王不留行、郁金,以解郁、行滞、止痛。
阴虚血热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本证可由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上述阳盛血热、肝淤血热,热盛伤阴发展而来。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阴虚血少,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经血量少;血为热灼,故经色红而质稠;虚热上浮,故颧赤唇红;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阴虚津少,故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阴虚血热之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方药: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地骨皮10克,麦冬10克,阿胶(烊化)10克,白芍15克。
方中地骨皮、玄参、麦冬养阴清热,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血,白芍和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调经之效。
若月经量少者,酌加山药、枸杞子、何首乌滋肾以生精血;手足心热甚者,酌加白薇,生鬼版育阴潜阳以清虚热。
出血),持续1~2小时至2~3天,流血量一般较少。
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血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百会、太冲。
内庭、行间、太溪。
针刺应按如下的顺序:先针刺血海、足三里穴,用补法,其次针刺地机、三阴交穴,用平补平泻法;再针刺百会穴,用补法;最后针刺太冲穴,用泻法。
胃热者加内庭穴;肝热者减太冲、行间穴;肾虚者减三阴交穴,加太溪穴。一般每日针1?2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月经中期开始治疗,月经来潮停止,一般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耳针子宫、内分泌、卵巢、肾、肝、脾。
脑点
先在以上穴位,用耳穴探测仪或探针找准所需要的穴位,再把粘王不留行的胶布贴于穴位上,每3?7日换1次,从月经干净后开始,到下次月经来潮时结束即可。
头针生殖区(双)。
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月经干净后开始治疗,到下次月经来潮为1个疗程。一般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食疗芹菜藕片菜鲜芹菜、鲜藕片各克,生油15克,食盐少许。先把芹菜、藕片洗净,芹菜切成1寸长将锅放在旺火上,下生油烧热放人芹菜、藕片,调入食盐适量,翻炒5分钟,再调人适量味精即成。上为1次量,可连续服3?5次。适用于体内有热而致月经提前。
茜草大枣猪蹄汤猪蹄1对,茜草30克,大枣10枚。猪蹄去毛洗净,茜草装入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3味下锅同煮,熟后去药饮服。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各种出血证。
蚌肉冬瓜汤河蚌肉克,冬瓜克,调料适量。将蚌肉加少许姜汁浸泡,冬瓜去皮、瓤后切片。取出的冬瓜子水煮20分钟,去子留汁,下入冬瓜片,煮5?10分钟,人蚌肉烹黄酒,再沸3分钟,调入食盐、味精、葱花,淋上香油佐餐食用。适用于血热之月经提前。
青蒿丹皮饮青蒿、牡丹皮各6克,茶叶3克,冰糖15克。前3味药洗净,置茶杯中用鲜开水泡浸15?20分钟,人冰糖溶化,当茶饮,不拘时拘量。本方清肝凉血。适用于肝淤血热所致月经提前。
荠菜豆腐荠菜克,豆腐克,调料适量。将豆腐切小方丁,沸水烫后,捞出盛在盘内,荠菜用沸水焯一下,凉后切细末,撒在豆腐上,加食盐、味精拌匀,淋上香油。佐餐食用。凉肝止血,适用于肝淤血热所致月经过量。
病案举例吴某,女,13岁,初诊日期:年6月7日。
月经先期量多2月余。
患者12岁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历经20天始干净,后停经半年,近两月月经频发,15?18天一潮,历7?8天干净,用卫生巾3包,经色鲜红,手足心热,口干,梦多,大便较干结。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月经失调;中医:月经先期(阴虚血热)。
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养阴清热,固摄冲任。
女贞子15克,墨旱莲18克,岗稔根30克,菟丝子15克,山茱萸12克,干地黄20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
6月13日,上药5剂后,月经周期仍不正常,经量较前有所减少,上方平时加淮山药15克,当归9克;月经期加益母草15克,何首乌20克,阿胶(烊化)12克,共治疗3个月。患者月经25?28天一潮,历6天干净,随诊6个月,月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