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集
中药品种,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后来,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了七百十六种之多;以后,各地陆续有民间应用药草出现,一般估计当在三千种左右。这些中药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部,而以植物占大多数。因此,中医药物书籍称做“本草”。
药物的产地和采集时期,对于疗效有着密切关系。故李东垣曾说:“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举例来说,如贝母产于四川的和浙江的效用不同;羌活和独活,草红花和藏红花,也不相同。因而,中药有很多名字是根据产地而起的,如党参因产上党得名,川芎因产四川得名。在一般处方上,还特地写明产地,如川贝母、浙贝母,以及川桂枝、川黄柏、广木香、秦当归、杭菊花、云茯苓、建泽泻等。目前有些已不需要,有些还是应当写明。
由于植物的生长成熟各有一定时期,入药部分又有根、茎、花、叶之分,所以药物气味的保全和消失,全靠采集季节的是否适当,及时采集不仅提高功效,还能保证丰收。兹简介如下:
1.根:药物用根部,取其上升之气,如升麻、葛根等,应在尚未萌芽或已枯萎时采取,精华蕴蓄于下,药力较胜。
2.茎:能升能降,取其调气,如苏梗、藿梗等,应在生长最盛时采取。
3.叶:取其宣散,如桑叶、菏叶等,亦以生长茂盛时采取为良。但不宜于下雨后采摘,防止霉烂变质。
4.枝:取其横行走四肢,如桑枝等,采集方法同茎、叶。
5.花:取其芳香宣散,如菊花、辛夷花等,应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时采取,其气最浓。
6.实:取其下降之气,如枳实、青皮等,应于初熟或未老熟时采取。
7.子:取其降下之气,如苏子、车前子等,应在老熟后采取。
8.仁:取其润下,如杏仁、柏子仁等,宜老熟后采取。
9.节:取其利关节,如松节等,以坚实为佳。
10.芽:取其发泄,如谷芽、麦芽等,可随时用人工发芽。
11.刺:取其攻破,如皂角刺等。
12.皮:以皮行皮,取其达皮肤之意,如生姜皮、茯苓皮等。
13.心:取其行内脏之意,如竹叶心、莲子心等。
14.络:取其能入经络之意,如橘络、丝瓜络等,应在成熟后采取。
15.藤:取其能走经络、四肢,如络石藤、海风藤等,应在茂盛时采取。
以上指一般而言,在具体应用上又有分别。如葛根根实,升津而不升气;升麻根空,升气而不升津;牛膝其根坚实而形不空,味苦而气不发,则无升发之力。故具体确定药物的作用,应从形、色、气、味全面考虑,不能仅从某一点来下结论。即如采集时期,也因节气有迟早、气候有变化,对药物的生长成熟都有影响,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炮制
生药中有些具有毒性,或性质猛烈,不能直接服用;有些气味恶劣,不利于服用;有些必须除去不适用部分,也有些生和熟的作用有差别。因此,中药里有很多是经过加工的。对药物加工的意义,不外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以及适当地改善药物性能。
前者如半夏,用生的,会刺激咽喉,使人音哑或中毒,须用姜汁制过。后者如地黄,用生的,性寒能凉血;蒸制成为熟地,其性就变为温而补血;或将生地炒炭则止血,熟地炒松则可减少黏腻的流弊。中药加工,称做炮制,也叫修治。
1.煅:将药物直接放在火里烧红,或放于耐火的器皿内将其烧透。这种方法,大多用于矿物类和贝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等。
2.炮:将药物放于高温的铁锅内急炒,以四面焦黄爆裂为度,如炮姜等。
3.煨:将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埋于适当的火灰内,或放在弱火内烘烤,以纸或面糊的表面焦黑为度,如煨姜、煨木香等。
4.炒:将药物放在锅内拌炒,或炒黄,或炒焦,或炒成为炭,如炒白术、炒谷芽、焦山栀、焦楂炭等。
5.炙:在药物拌炒时,和入蜂蜜、酥油等,以炒黄为度,如炙黄芪、炙甘草等。
6.焙:将药物用微火使其干燥,如制水蛭、虻虫等。
7.烘:即将药物用微火焙干,但火力较焙更弱,如制菊花、金银花等。
8.洗:将药物用水洗去泥土杂质。
9.漂:将药物浸在水内,除去咸味或腥味,时间较洗为长,并须经常换水,如制苁蓉、昆布等。
10.泡:将药物放在清水或沸水内,以便捻去外皮,如制杏仁、桃仁等。
11.渍:将药物用水渐渐渗透,使其柔软,以便切片。
12.飞:将药物粉末和水同研,使其更加细净,如制滑石、朱砂等。
13.蒸:将药物放在桶内隔水蒸熟,如制大黄、首乌等。
14.煮:将药物放在水内或其他液汁内煎煮,如制芫花等。
15.淬:将药物放在火内烧红,取出投入水或醋内,如制磁石、自然铜等。
概括地说,炮制不离水火,上述各种方法中,一至七是火制法,八至十二是水制法,十三至十五是水火合制法。
炮制时,有用酒、醋、盐水等配合者,这是根据治疗的需要。
如酒制取其升提,姜汁制取其发散,盐水制取其入肾而软坚,醋制取其走肝而收敛,童便制取其清火下降,米泔制取其润燥和中,乳汁制取其润枯生血,蜂蜜制取其甘缓补脾。还有用土炒取其走中焦,麸炒取其健肠胃,用黑豆、甘草汤浸泡取其解毒,用羊酥、猪油涂烧取其易于渗骨。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旧沿用。
中医也需要用的温度计!(最方便型)
此温度计最关健是快速,运用红外线测温,小儿必备成人同用,取代传统水银式温度计
中药铺里对有些应当炮制的药物,大多预先加工,即使处方上不写明,配方时也是制过的。但是各地情况稍有出入,而且有很多药是生熟两用的,炮制的方法也有不同,故在处方时以写明为是。
比如生苡仁、炒苡仁,鲜首乌、干首乌、制首乌及姜半夏、法半夏,水炙远志、蜜炙远志等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一、汉代
1石=四钧=克
1钧=三十斤=克
1斤=16两=克=液体毫升
1两=24铢=1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匙=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1.5克
一钱匙=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毫升
1斗=10升=毫升
1升=10合=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
1引=10丈=厘米
1丈=10尺=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二、清代
1石=斤=克
1斤=16两=克
1两=36.9克
1钱=10分=36.9克
1石=2斛=000毫升
1斛=5斗=毫升
1斗=10升=0毫升
1升=10合=0毫升
1合=10毫升
1引=10丈=厘米
1丈=10尺=35.5厘米
1尺=10寸=3.55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二、进制关系
1.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
一厘:约等于十毫(0.克)。
一分:约等于十厘(0.克)。
一钱:约等于十分(3.克)。
一两:约等于十钱(31.25克)。
一斤:约等于十六两(克)。
2.古代医家用药剂量对照表
一方寸匕:约等于2。7毫升,或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一钱匕:约等于5分6厘,或2克强。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一撮:约等于四刀圭。
一勺:约等于十撮。
一合;约等于十勺。
一升:约等于十合。
一斗:约等于十升。
一斛:约等于五斗。
一石:约等于二斛或十斗。
一铢: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十六两为一斤。
一枚:以铜钱中较大者为标准计算。
一束:以拳尽量握足,去除多余部分为标准计算。
一片:以一钱重量作为一片计算。
一字:古铜钱面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的量。
一茶匙:约等于4毫升。
一汤匙:约等于15毫升。
一茶杯:约等于毫升。
一饭碗:约等于毫升。
古方中几种特殊计量单位
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1.方寸匕
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未约为2g,草木药末约为1g左右。
2.钱匕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力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株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3.刀圭
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4.字
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
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以二十四株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
1.基本折算
1公斤(kg)=2市斤=0g(g)。
1g(g)=0mg(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6两=g(g)。
1两=10钱=31.25(g)。
1钱=10分=3.(g)。
1分=10厘=0.g(g)=.5mg(mg)。
1厘=10毫=0.g(g)=31.25mg(mg)。
1毫=3.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0两=g(g)。
1两=10钱=50g(g)。
1钱=10分=5g(g)。
1分=10厘=0.5g(g)=mg(mg)。
1厘=10毫=0.05g(g)=50mg(mg)。
1毫=5毫克(mg)。
度量衡制的演变
1.度量衡制
《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g,汉代的1两=1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1升=ml,1斗=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g上升到了g左右,1升从ml上升到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30g15g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15g15g10g4枚。
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ml进行称重就是g。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粒去皮尖是40g,桃仁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寒湿体质干姜茶!(上班族必备)
80%的人都是阳虚体质,喝干姜茶最重要的是先把肠道疏通,就不会上火,而又能补阳气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早期白癜风要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