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水而过,恍然若梦。依稀记得初来乍到时的那份好奇心,第一次来济元堂中医馆,就如第一次来于都一样兴奋,于都的夜景特别美,正配医馆生活的充实。
晨起,于都六点的朝阳就像双惟的缩影,影子越拉越短,开启了一天的生活:背书、上班。我认识到最多的莫过于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中药的炮制、药房抓药、临床跟诊,这三部分组成了我的医馆生活。
中药的炮制,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到方剂的趣味。每一次都能让我有不一样的体会,一剂剂中药处方奠定了我的每一份快乐:保和丸、麻子仁丸、茯苓丸、二至丸、川芎茶调散、活络丸、左归丸……以前最多莫过于熟悉一个方,而今从诊断、开方、抓药、打粉、过筛、炼蜜,直到加工成丸,这才算把方完完整整的学完了吧。
喜欢中药房散发出来的淡淡的药香味,最喜欢的莫过于木香了。一杯清茶,一缕药香,静待时光把药成,这就是煎药的乐趣所在吧。寻着药香,滚滚药汁似我对中医的情怀,药香凝成的烟,联系着每位患者渴望健康的心。
“半夏已过,仰望天南星,伊人独卧重楼,三七当归。求学需远志,业成君当归,王若不留行,天涯弃甘遂。”亲近每一味中药,用心去感受,用中药撑起的中医那片天渐渐明朗:每每看到一味常见的中药名就能想起其形态、性状、功用,知道了一些有趣的别名:“焦三仙”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三甲”是牡蛎、龟甲、鳖甲,“枣皮”是山茱萸,“川子”是半夏……学到更多的是如何辨别相似中药:“太子参、麦冬、黄金玉”“防风、牛膝、丹参、续断、羌活、桂枝、桑寄生”“白术、升麻、川芎”等等之类的区分。
方剂的临证运用,方剂的药味加减以及药量加减比例不同,效果亦然不同。困扰十年的鼻炎患者,岂知中医五剂痊愈;小儿感冒发烧,一剂中药热退身凉,这样的病例在肖老师手中治好的比比皆是,只要中医学得精,药到病除不在话下。
肖老师的中医工匠精神是我在中医学习生涯中的又一个更高境界的体悟。追求药物质量之上乘,追求药物称量之精准,追求药物炮制之严谨,追求患者疗效之细致……在这里学到最多的不是中医知识,更多的是中医工匠精神,这是中医之根本,它将会伴随我一生的中医学习!
韩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