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传世仙方助你延年益寿返老还少

西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m/

打老儿丸,源自《万氏家抄方》,乃滋阴补阳、强壮筋骨之良方。其成分包括川牛膝、石菖蒲、干山药等多味中药,经过精细制作,成为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日空腹时服用30丸,以温酒或白汤送下,可体验到身体逐渐轻盈、精神焕发的变化。长期服用,更能实现白发转黑、行走如飞的神奇效果,同时消除百病,重现童子般的容颜。此方以肾为根本,通过补助元阳、强壮筋骨来达到治疗五劳七伤、阳事不举等病症的目的。其中,巴戟天、肉苁蓉等药材共同作用,激发人体阳气,恢复脏腑功能;而熟地、山茱萸等则负责养血滋阴,补充精血,实现身体的全面调和。

相传,古时有一妇人,珍藏着一剂秘方,她经常自制丸药服用。因此,尽管她年过百岁,却依旧青丝黑发,步履矫健,宛如中年。她的几个儿子都遵循她的服药之道,因而虽年过古稀,却“面如童子”。然而,她的小儿子性格倔强,拒绝服用母亲配制的药丸。结果,这个儿子在未满七十岁时便显得老态龙钟,白发苍苍。有一天,母子俩因用药之事发生争执,气愤之下,母亲拿起鞭子追打“老儿”,引来众多围观者。众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中年妇人是在责打一位老头儿。经过一番询问,妇人才道出真相:“这是我的小儿子,年未七十,却已伛腰曲背,老态龙钟。我藏有良药,令其长服,他却一再违逆,导致身体衰弱至此,我因此责打他。”众人听后恍然大悟。此后,求购此药者络绎不绝,于是这种药丸便被称为“打老儿丸”。

接下来介绍另一剂方药——孔圣枕中丹。

《医方集解》

败龟板、龙骨、远志、九节菖蒲各等分。

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每次服用克,饭后用酒送服,每日三次。

此方能滋阴降火,重镇安神。

适用于读书善忘、思虑过多、阴虚火旺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令人聪明。同时,对于健忘多梦、心悸怔忡、头晕失眠、遗精盗汗等症也有显著疗效。

读书易忘,通常是因为心血不足、痰火相扰所致。方中龟板滋阴降火,龙骨镇心安神,二者相辅相成。远志和九节菖蒲则能散郁结、通心肾,进一步增强记忆力。诸药合用,可散痰火、安心神、强记忆。

此外,“孔圣枕中丹”之名也颇有深意。“孔圣”是对孔子的尊称,“枕中丹”意为珍秘的丹方。此方不仅能延年益寿、令人聪颖,更被誉为“枕秘”,寓意珍贵无比。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此方又被称作“孔子大圣知枕中方”,更是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孔子(公元前55~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即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学识渊博,曾向老子、苌弘、师襄等人请教。他担任过鲁国司空、大司寇等职务,摄行相事,使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年六十八岁返鲁。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传说孔子生资聪颖,容貌独特,头顶中间低四周高,牛唇狮鼻,海口辅喉,虎掌龟背,身高九尺六寸。他三岁时便开始牙牙学语,过目不忘;五六岁时,一日能熟记三百个科斗字,看书一目十行。后来跟随外祖父颜襄学习,因其强固的记忆力而备受喜爱,得以传授古学。孔子的聪明才智使得他能够揭开枕中丹的奥秘,这也正是“孔圣枕中丹”或“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命名的原因。

此外,《普济方》中还记载了观音梦授方,但与本方无直接关联。

洗净夜明砂30克,当归30克,蝉壳30克,木贼(去节)30克,羊肝20克。

将前四味药共碾成细末,然后用羊肝煮烂,捣成泥状,再与药末混合拌匀,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状。每次服用50丸,饭后用温水送服。

清除翳障,消退赤膜。

适用于肝经风热引起的眼病,如眼多赤膜及障翳。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翳、膜、障等眼科疾病。翳和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它们会遮蔽黑睛或瞳神,影响视力。内障则是由内部因素引起,如薄纱般遮挡视线,但眼睛表面无特殊表现。外障多因外邪侵袭所致,而内障则常与七情内伤相关。眼睛与肝脏密切相关,因此肝经病变引发的眼病在眼科疾患中占比较高。方中的夜明砂,即蝙蝠的砂屎,具有明目作用,可治疗目翳盲障。木贼能治疗风热所致的翳膜,羊肝则能补肝明目,常用于治疗肝阴不足引起的内障。蝉蜕擅长退翳,是治疗翳障的重要药物。对于眼病伴有肝肾气血不足者,当归可补血活血。诸药合用,既能清除肝经风热,又能退翳消障,恢复视力。此外,《类说》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本方的故事:定海徐道亨患赤眼后食蟹,导致内障五年。一日梦僧以药水洗眼并令服羊肝丸,后求其方而复明。由于本方源于僧人梦中所授,且传说观音曾使盲者复明,因此得名观音梦授方。

还少丹

《洪氏集验方》

干山药、牛膝各45克,山茱萸、白茯苓、五味子、肉苁蓉、石菖蒲、巴戟、远志、杜仲、楮实、舶上茴香各30克,枸杞子、熟干地黄各5克。

将上述药物捣碎研成细末,加入炼蜜和枣肉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状。每次服用30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空腹时服用,每日三次。

温补脾肾,养心安神。

适用于虚损劳伤、脾肾虚寒、心血不足等症状,如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眩晕倦怠等。

本方主治的诸证,皆因命门火衰、肾阳不足所致。肾阳为人身之根本,若肾阳不足,人未老而身先衰。肾阳衰微,则生土无权,脾胃随之虚寒。因肾阳温煦无力,气血生化不足,神失所养。故本方旨在温补脾肾,养血安神。方中枸杞子、杜仲、牛膝能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山萸肉、巴戟、肉苁蓉可补肾助阳;熟地补精益髓、养血滋阴;五味子滋肾涩精;山药则脾肾双补。针对脾胃虚寒,方中除温补肾阳外,还配以楮实、茯苓、小茴香健脾益气、理气和中。远志、菖蒲则有宁神开窍之功效。如此,肾阳得温,脾胃暖而心神安,诸症自除。

本方名为“还少丹”,意为返老还童之丹药。“还”字取其返还、归本之意。道教经典《大智度论》中就有“如是耆老相,还变成少身”的记载,指通过修道可返老还童。道家认为,成仙修道的关键在于内保精气与服食丹药。“还少丹”之名,正是取其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之意。此方历经多年验证,屡用屡效,现举二例以示其神效。如《折肱漫录》载:泉州黄伯宗,年九十余而精神不衰,平日服补中益气汤与还少丹,可见其功效非凡。2.李克蕙在《药理篇》中记载:湖南的刘叟,身为中央国医馆的理事,每次来京参加会议时,都会携带一位美丽的伴侣。有人猜测,这位丽人莫非是他的儿女辈?然而,有人曾在清晨拜访刘叟时,发现丽人高卧未起,而室内并无两榻,从而断定她并非刘叟的儿女。在一次宴会上,刘叟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他的健身秘诀。他坦言,在四十多岁时曾患阳痿,近十年不知人道。某日,他的牙齿开始松动,摇摇欲坠,于是尝试服用还少丹的药方,并改为汤剂煎服。仅服四五剂后,便见效显著,继续服用十剂后,竟然重振雄风,源泉复活。至今,他依然老当益壮,与小妾双宿双飞。

刘叟再次赴京时,有人向他询问还少丹的药效。他坦言,自己每年需服用二三十剂,并介绍给多位友人服用,均取得了显著效果。这时,一位长沙名医吴叟站出来质疑刘叟。原来,吴叟曾因牙齿松动而服用还少丹,服药后元阳无制,痛苦不堪。所谓“害人”,即指此事。众人闻言大笑。

此外,《圣济总录》中还记载了一种名为草还丹的方剂。其组成包括生干地黄、石菖蒲、牛膝、菟丝子、地骨皮和肉苁蓉等药材。该方剂可补益气血、悦颜乌发,主治气血两虚导致的髭发早白等症状。通过补肾阳、滋肾阴以及养心健脑等药材的合理搭配,共同实现补益气血、悦颜乌发的功效。

还丹,源自道家炼丹术,指将丹砂烧成水银,经过长时间积累又变回丹砂的过程。在《抱朴子·金丹》中,还丹被视为炼丹术的核心,甚至有记载称服用九转之丹,将其置于神鼎中,即可化为还丹,实现白日飞升的境界。然而,本方名为“草还丹”,意味着方中并不使用金石,仅采用草药成分。这样的配伍既避免了燥热之弊,又不伤五脏,全赖精妙的制度设计,可与丹砂烧炼之功相媲美。草还丹具有补益气血、悦颜乌发的功效,因此得名。

此外,《景岳全书》中还记载了一种名为“蟠桃果”的方剂。蟠桃,这一传说中仙桃的名称,源自“王母蟠桃”的神话故事,象征着长寿与补益。蟠桃果的命名不仅取其补益之意,还因方中药物多采用草木之果实,与王母所称的蟠桃相呼应。张景岳据此方功效,巧妙地将其命名为“蟠桃果”,寓意其补益功效如同仙桃一般。

总的来说,这两个方剂名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还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蟠桃之名,源于汉·王充《论衡·订鬼》所引《山海经》中的描述:“沧海之中,屹立着度朔之山,其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桃树,蜿蜒伸展达三千里。”而蟠桃与西王母的深厚渊源,则体现在汉·班固所著《汉武帝内传》中。书中记载,王母娘娘命侍女取来仙桃,以玉盘盛装七颗硕大的仙桃,色泽青翠,形状圆润。王母品尝后赞不绝口,将其中四颗赐予汉武帝,自己则留下三颗。武帝尝试后也大加赞赏,并请求留下桃核种植。然而,王母指出此桃三千年一熟,且中夏地气薄弱,难以生长。自此,“王母蟠桃”的美誉逐渐流传开来。此外,在明·王世贞所著《宛委余编》中,又进一步叙述了这段传说,并提及洪武年间元内库所藏的蟠桃核,尺寸巨大,上刻“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字样,更增添了传说的真实性。而旧题唐冯贽所著《云仙杂记》卷八中,也提到了西王母所居的龙月城盛产黄中李,其花果之上皆刻有“黄中”二字,足见其珍稀程度超越蟠桃。这些传说与记载,共同构成了“蟠桃”一词丰富的文化内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zp/12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