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安国安国历史上的药材外贸一

<

原创《安国县志》方志安国

安国历史上的药材外贸(一)

清代,出现帮商后,广帮、宁波帮、京通卫帮等大药帮携“洋药”到安国药市求售,并换回部分中药材出口,以获高利。民国初,安国药商成立黄芪研究社,社内黄芪庄和郝家大有恒药材庄加工的黄芪,每年出口余箱。民国20年(),卫帮(天津一带药商)到安国出售的日本产药材有皮苓、神羔、根朴、洋丹、洋枳实、洋枳壳、砂仁、决明子等33种;印度产的大腹子、大枫子2种。山西帮和广帮运至销售的有南洋产的没药、乳香、肉蔻、公母丁香、荜拨、草果、益智等,印度产的檀香、牛黄、珍珠、犀角、甲片等,新加坡、泰国产的犀角、槟榔、紫蔻等,还有柬埔寨的苦果,美国的花旗参。河北宣化的同义成号和五台的天兴恒号每年收购大量蛇床子、大苏、远志、麻黄、甘草销往日本及西欧市场。《保定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志》载,民国年间,易县真武庙村卢慎之,每年在安国药市采购大量柴胡、五灵脂、黄芩等中药材,通过香港外销。

据薛愚主编的《中国药学史料》记载,七七事变后,由于安国药商迁津,极大推动了天津市的中药材出口贸易,当时“搞国药出口、黄芪出口的大都是祁州人”。专门加工黄芪的“黄芪帮”迁津后,著名字号通泰兴、华记黄芪庄、崔少康黄芪庄和太记黄芪庄加工的炮台芪、冲正芪、三皮芪等产品直销香港,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在海外享有盛誉。

民国29年(),日军为掠夺中国药材资源,在天津成立了“华北生药协会”,强行控制垄断中国的药材产销。是年10月,日伪华北政务当局打着“复兴中国药业”的旗号,作为“当务之急”恢复安国药材庙会,以控制安国药市,每年通过安国药材市场,廉价运走大宗黄芪、麻黄、甘草、远志等中药材,直到安国解放前的民国33年(),日本仍通过其伪合作社收购一些药材,有祁大黄、薄荷、青木香、薏米、蜂蜜等输入日本。

END

征集“安国药膳”资料

药膳是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发源于我国传统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以药食同源、医食同功为原理,融药食两用的中药、常用食物为一体的综合性食疗学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称为中华药膳。

安国药膳是中华药膳大家族中显要的一员,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文字记载,安国药膳有着悠久的历史。

为保存安国药膳历史资料,宣传安国药膳,安国市地方志办公室计划编纂《安国药膳志》。现征集有安国特色的药膳配方、制作方法,制作药膳的特殊工具,食用药膳的特殊餐具,与安国药膳有关的新老照片,安国药膳书籍、文章,安国药膳传说、安国药膳故事,安国药膳文化艺术作品,安国药膳传承人、制作人事迹,安国药膳研究、制作者传记、简介等。民间药膳、餐馆药膳、预包装药膳(药膳预制菜)均可。

(联系—,)

原标题:《安国历史上的药材外贸(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zp/12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