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以头痛、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其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比较长,因而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
在我国,高血压现在已经成为死因的第一位。提高民众对高血压知识的认识水平,强化高血压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减少高血压的发生,这对个人及社会均有着积极意义。中医对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很有讲究,下面介绍一下。
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也有将之归于风眩范畴的,多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所为,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所以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个好心情。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首先眩晕的症状有?
01
眩晕的症状
肝阳上亢证:多伴头痛;肝阳化火肝阳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而阴虚阳亢则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脉弦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肝阳上亢多见舌红,阴虚则见少苔。
痰湿中阻:所致的眩晕多表现为:眩晕伴头重如裹,胸腕痞闷,恶心呕吐,苔腻脉滑。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心太过则加重,面色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肝肾阴虚型:头晕眼花,耳鸣,眼干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足跟痛,夜尿频,精神萎靡,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或脉弱。血瘀阻窍型: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耳鸣耳聋,胸闷胸痛,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中气不足: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气短懒言,舌淡,脉细弱。肾阳不足: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02
中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型: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阳化火则加胆草、栀子等清肝泻火药;伴见阴虚则加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补肾滋阴;
痰湿中阻:用半夏天麻白术饮加减,加泽泻除湿能影响脂肪分解及胆固醇合成。气血亏虚型:药用归脾汤加减: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神15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枸杞子12克,龟板胶12克,生地黄12克。中成药可用归脾丸9克,每天3次。
肝肾阴虚型:药用左归丸加减:熟地黄12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12克,川牛膝12克,鹿角胶10克,龟板胶12克,白芍12克,旱莲草12克。中成药可用杞菊地黄口服液10毫升,每天3次;心脑疏通胶囊两粒,每天3次。
血瘀阻窍型: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老葱10克,郁金12克,菖蒲12克,黄酒适量。中成药可用松龄血脉康胶囊1.5克,每天3次。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加减。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肾阳不足:右归丸加减。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克,炒山药克、枸杞子(微炒)克、鹿角胶(炒珠)克、制菟丝子克、杜仲(姜汁炒)各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03
中药药理的应用
1、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稀莶草、防己、桑寄生、杜仲、仙灵脾、酸枣仁、远志、前胡、法半夏、佛手、青木香、猪苓、泽泻等百多种常用中药具有降压作用。
2、具有利尿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扁蓄、猪苓、荠菜、海金砂、瞿麦、茵陈蒿、薏苡仁、车前草;适用于容量性高血压,高血压水肿。不会引起低钾。
3、具有安神降压作用:远志、酸枣仁、龙骨、磁石、石决明;适合于伴焦虑者。
4、降血压的食物:
1、叶菜类:芹菜、茼蒿、苋菜、汕菜、韭菜、黄花菜、荠菜、菠菜等;
2、根茎类:茭白、芦笋、萝卜、胡萝卜、荸荠、马蹄;
3、花、种子、坚果类:菊花、罗布麻、芝麻、豌豆、蚕豆、绿豆、玉米、荞麦、西瓜子、向日葵子、莲子心;
4、水产类:海带、紫菜、海蜇、海参、青菜、海藻、牡蛎、鲍鱼、虾皮、银鱼;
5、动物类:牛奶(脱脂)、猪胆、牛黄、蜂蜜、食醋、豆制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